嗨,大家好呀,我是yoyo麻麻。
下面這種些情況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呢?
就是在家裡很多爺爺奶奶被寶寶打了從來不還手不說,還在那裡樂呵呵地笑,更甚者,還會變著法的誇孩子聰明。
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個好玩的遊戲,會強化這個行為。
所以家長對可接受的行為可以給以更多的關注,比如鼓掌,點點頭或者給予語言上的誇讚。
對於不肯定甚至禁止的行為,淡化反應,然後及時地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是不對的。
要知道,孩子會在大人的反饋中,以及跟夥伴們的遊戲中學習規則並遵守規則的。
很多時候孩子反映出的問題背後更多的是家長的不作為或者多作為!比如近幾年頻發的各種“熊孩子”的新聞報道。
1-3歲的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遠遠不如肢體語言,所以家長與其不斷地說,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打人,不如靜靜帶走,然後給他一些不同意的表情,或者演示一些認可的行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另外,當孩子發生搶玩具打人時,有的爺爺奶奶可能選擇不讓孩子出去玩,或者避免跟小朋友接觸,人為隔離孩子,這無異於因噎廢食,顯然這種做法也是不推薦的。
小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小社會,只有在小社會中學習、摸索,糾偏,才能更好地學會與人相處。
小孩子只是還沒有掌握好人際交往的規則而已,教會他規則,教會他合適的應對方式,這才是大人應該思考和作為的地方。
一是把孩子暫時帶離現場,讓他冷靜下;然後再跟他講,你打小弟弟了,他是不是痛痛了,是不是哭了?一來引導他注意別人的感受,二來可以跟他演示怎麼做才是被接受的,另外在家裡也可以情景模擬。
反之,如果對方看上自己家的玩具,也要徵詢孩子的意見,孩子要是不願意,不要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