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都快3歲了,還特別喜歡1歲時媽媽給他買的小毛熊,總也玩不夠。爸爸媽媽因為忙於工作,尤其是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很少有時間陪他玩兒。媽媽一個人照顧不過來晨晨,晨晨是在姥姥家長大的。晚上從幼兒園回到家裡,他常常一個人獨自玩玩具,看自己喜歡的畫冊,玩累了就到自己的小床去睡覺。這時候,他就一定要抱著小毛熊睡覺,用手摸著,用嘴親著,然後甜甜地入睡。假如找不到小毛熊,一定不肯睡去,而且又哭又鬧。小毛熊是用深黃色的絨布做的,經過孩子日復一日的揉搓,儘管媽媽儘量保持它的清潔,也已經破舊不堪了。3年裡,媽媽試著給他買許多更大更好的玩具來替換它,或買別的小毛熊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都沒有結果。如果兒子從幼兒園回家後看不見小毛熊,就會表現出與年齡非常不相稱的幼稚,大哭大鬧,就是把家裡掀個底朝天,也要先把小毛熊找到。
晨晨有話要說:媽媽,你把我的小毛熊放哪兒了?真討厭!除了我,誰也不能動我的東西!你聽見了嗎?認識我的人都說我哭得很厲害。每天我幾乎哭著上幼兒園,我不想去就得讓我走我能不哭嗎?你可以走了。你得抱著我的小毛熊!他一直想傷心,但我忍不住。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是生病去醫院。因為這個,我身體不太好。我總是希望媽媽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抱著我,但是父母很忙,沒有時間陪我,這讓我的心很不舒服。我覺得姥姥姥爺抱不住我,只有抱著熊才能感覺好點。我記得我兩歲的時候,家裡有一個外國親戚。我打電話給她阿姨。她說她在上大學,週末來看我。我很高興!太好了。我阿姨很漂亮,喜歡笑。我很高興。我太興奮了。我在房間裡跑來跑去,聲音幾乎沙啞。哦,就是不能說話!兩天後,她就要走了。我真的希望她永遠和我在一起。我把小熊抱在懷裡向我姑媽道別。感覺像是再見。我發現當我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只有小毛熊永遠和我在一起。 兒童心理專家分析:晨晨這種行為現象叫做物品依賴。究其心理原因,總的說來是孩子情感過度依賴的外在表現。情感過度依賴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行為如果寶寶身體氣質都較弱,就會過分依戀父母的情感;如果這方面的情感得不到滿足的話,就轉而依賴某件熟悉的物品,並把自己的幾乎全部的情感都寄託在這個物品上,從而影響其正常的活動和發展,更容易形成憂鬱、不安、怯懦、情緒不穩、心胸狹小等不良性格,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現代父母們工作都非常忙,許多寶寶都被寄養在老人那裡,老人的身體活動能力畢竟不如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寶寶相處時通常都是以安全第一,照顧孩子生活為主,可以說是百依百順。這樣孩子更沒有機會鍛鍊身體,增長見識,孩子就更容易內心不安。越是不安就越容易去尋找“安慰物”讓寶寶不再依賴一個“好朋友”增加母子間接觸尤其是對幼小的孩子媽媽要多關照,還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身體接觸的遊戲。 比如擁抱、爬行、翻滾等。他們對母親的照料、肌體的接觸和感情上的依戀是很需要的,應給予適當的滿足。尤其是擁抱,媽媽對孩子應該是經常的、無條件的。經常性的擁抱能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也就不會把小毛毯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依靠分散孩子對特定物品的注意。當孩子對特定物品表現依戀時,可以用更富有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陪伴孩子創造更新奇的玩法,適當分散孩子對特定物品的過分專注,讓孩子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 堅持每週帶孩子到公園和遊樂場玩一次。讓孩子對其他的事物有更深一步的認識,並進行大量的體力活動。如翻跟頭、玩球、賽跑。這樣能開發孩子的感知覺學習彌補這方面發展的不足。此外,父母業餘還應多抽些時間一起陪孩子玩,講故事、做遊戲、傾聽孩子的心聲。還有,幫助孩子多交幾個好朋友,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家庭氣氛溫暖和諧努力保持一個安全、穩定的夫妻關係;一切為了孩子,努力創設一個和諧融治的家庭氛圍,孩子臉上的笑容將比從前增多,自然會放下手中的“戀人”。睡前安撫父母要適當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因為孩子在一個人的時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戀物的陪伴,就算讓孩子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