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0~6歲是幼兒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幾乎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培養出高智商的孩子。開發孩子的大腦發育,家長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理念。
孩子的智力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孩子從出生以後,吃、爬、哭、笑等一系列的動作發展都和大腦發育有關。孩子的一些行為在爸爸媽媽眼裡好像是“壞習慣”。殊不知,爸爸媽媽人為的“破壞”,會干擾孩子大腦的良好發育,限制了孩子智力發展的空間。
這些“壞習慣”,看看你的孩子有沒有。如果有請你不要制止他,要適當“縱容”他。
1、孩子很“貪玩”。
一歲左右的寶寶,自己已經很會玩了。一塊積木,一個皮球或者是家裡的一隻小寵物都是他們很好的玩伴。孩子一玩兒起來就很起勁兒,一條衛生紙、一盆水都能玩半天。
家長時時刻刻都在盯著孩子,怕孩子弄髒了地面,打溼了袖子,更生怕他們會稍有差池。還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玩的時候,讓孩子喝水、喝奶、吃水果。家長覺得孩子一玩起來,都顧不上喝水、吃東西,怕他們會渴,會餓。
孩子“貪玩”的時候,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儘量少打擾孩子。一週歲左右,是寶寶注意力發展的敏感期。家長隨意打斷孩子的探索,孩子的注意力被破壞,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長期處在被打擾的環境下,孩子將來可能存在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產生障礙等問題。所以孩子玩就讓他玩,我們不要怕他這裡不對,那裡錯了。陪孩子玩,家長需要剋制自己的這些打擾行為。
2、愛咬東西。
小姑娘佳佳快一歲了,非常可愛。可是媽媽發現這孩子有一個“壞毛病”,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到了她的手裡,她就會放到嘴裡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手裡是空的也不要緊,自己的小手指頭、小腳丫也經常放進嘴裡咬。媽媽用了很多方法,想要阻止她愛咬東西的毛病。
很多一歲左右的孩子都會有佳佳這樣的情況,媽媽們很頭疼。媽媽們一定不要強制改變孩子愛咬東西的毛病。一歲左右的小寶寶正處於“口欲期”,愛咬東西是他們的本能反應,這也是孩子自我探索外界事物的方式。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指出,一歲以內的嬰兒,各種慾望的滿足都是透過嘴巴來實現的。孩子的口欲期如果得不到滿足,長大以後就容易有焦慮、缺乏安全感等問題。
所以,孩子如果處於“口欲期”,家長不要過分克制孩子。我們多給孩子準備一些牙膠之類的乾淨物品,讓孩子咬著玩。家裡比較危險的一些物品,一定要放好,不要讓孩子誤食。
3、怕生人。
寶寶幾個月的時候,家裡偶爾有生人來,寶寶還會讓別人抱一抱、逗一逗。寶寶越長越大,性格卻越來越“內向”。寶寶看見生人靠近,經常是“哇——”地一聲哭起來了,大人也會覺得很尷尬。
寶寶怕生人,家長害怕孩子長成非常內向的性格,總是試圖改變孩子。有的家長總是硬讓孩子接受朋友的親近,這樣的做法也很不好。一歲左右的小寶寶正處於信任感的敏感期,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極其敏感。孩子的依賴感得不到滿足,長大以後也很難信任別人。
怕孩子認生,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轉一轉。接觸的人多了,對孩子各種認知的發展都有好處。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接觸不熟悉的人,這樣的“外向”對孩子沒有好處。
4、不愛穿鞋。
你家的小寶寶是不是特別討厭穿鞋子,就喜歡光著腳丫爬來爬去,跑來跑去的。媽媽們怕寶寶著涼,就總是追著給寶寶穿鞋子。
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寶寶,光腳走路是有很多好處的。醫學研究表明,寶寶光腳走路可以益智健腦。我們的腳底有豐富的末梢神經,經常光腳走路可以刺激足底的末梢神經感受器。刺激透過神經中樞的反饋到大腦,可以提高寶寶大腦的靈敏度。
寶寶光腳走路,腳底接觸不同材質的物質,會對腦部形成觸覺刺激,也有利於寶寶大腦的良好發育。只要排除安全隱患,家長不妨讓寶寶多赤腳走走。
孩子的大腦發育,也需要合理的“施肥”、“澆水”。我們按照孩子的智力發展規律來培養,孩子一定會健康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