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這時候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玩,沒有參與考試成績、業務考核這些常用的標準化評判方式,但是透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比如吃飯時,就足以對一個他的性格、教養等方面作出判斷了,而恰恰就是這兩點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爬多高。
小夏帶著兒子參加旅行團,一路上都是由導遊定好每次的菜品,所有人在同一桌上共同進餐的。同團有一家人非常惹人厭煩。
每次上菜時,這家的小男孩都會迫不及待地要父母給自己夾,如果是喜歡的口味,就會霸佔著盤子;如果是不喜歡的,則會全部吐出來,唾沫亂飛不說,一口嘔吐物在桌子上實在讓大傢伙倒胃口。
同行的人抱怨過很多次,也指責家長要管好孩子,但是這家人依舊我行我素。而且這個小男孩還在餐桌上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來,行為更加放肆了。
單獨看這個男孩在餐桌上的表現,我覺得他長大後鐵定會是自私、不顧他人感受的人。如果自家孩子也有類似的表現,各位家長可千萬要注意了。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餐桌上的壞習慣需要警惕呢?
1. 吧唧嘴、咳嗽、剔牙、放屁
如果問我最不喜歡的餐桌行為,我的答案就會是上述這一串。而且這也是會引起人們最強烈不滿的餐桌行為之一,原因無他,這些行為讓人感到噁心、沒胃口。
但是當我們提出反對或者表達不滿的時候,這些人卻往往給出“這沒什麼,你不喜歡的話只要當作沒看見或者沒聽見就好了”這樣自私且不負責任的回答。
如果一個孩子繼承了這些行為和想法,在將來也勢必會變得絲毫不顧慮他人感受,除了會在社交中越來越邊緣化以外,更可怕的是自身不能意識到錯誤,會一直這麼錯下去。
2. 用筷子亂攪、吃一口就丟回去
有的孩子喜歡在盤子裡翻來翻去,要麼嫌棄沒沾上湯汁,要麼不喜歡食材的形狀,總是挑挑揀揀,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才停下。
還有的孩子夾起一筷子菜,吃了一口不滿意又丟回盤子裡。這樣的孩子總是想著下一個沒準會更好,不僅自私,還暴露了自身優柔寡斷、不願承擔責任的傾向。
長大後需要做選擇的時候變多,這些性格上的缺陷都會變成阻礙他前行的障礙。
3. 比長輩先動筷子、只顧自己
有個故事講了母親為了孩子能多些營養而裝作自己只愛吃魚頭,幸好後來孩子們及時領悟,和母親分享了美味的魚身。但是生活中很多孩子既不理會家長是否喜歡,也不在乎長輩是否已經吃上,只是理所當然地等飯菜上桌後,自顧自吃起來。
這樣的孩子心裡只有自己,對為了養育自己而犧牲很大的家人也熟視無睹,我認為他們即使將來進入社會也只會顧及自己,不會對集體有任何貢獻的。
看來,平時不太注意的餐桌禮儀正是孩子性格和品質的絕佳養成場所,家長需要引起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 選擇合適的餐桌禮儀培養階段
三歲以前的孩子,還處在認識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時要求他們去等待以及分享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不僅無法理解這麼做的理由,還會錯誤地認為家長給我吃的都是有條件的,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
因此,在孩子三歲以後理解能力有所增長,同時有更多精力關注他人的時候,透過恰當的引導讓孩子學習餐桌禮儀是比較合適的。
2. 家長要以身作則
所謂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會反應出家長本身的素質。
如果家長平時不論在家還是在外面都能做到禮讓長輩、舉止有度,一方面,孩子也會自然而然的模仿家長,注意餐桌禮儀;另一方面當家長指出孩子有不恰當的舉止時,他們會更自然地接受批評並進行改正;反之,孩子會覺得“家長平時又不是這麼做的,就知道管我”,可能變本加厲,那就得不償失了。
古人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說如果小事上不注意,那麼很難成就大事。
餐桌上行為舉止是否得體,往小了說是一個人禮貌教養的體現,往大了說則是一個人的“修行”:是否能延遲滿足,是否能為他人而放棄一部分自己的好處,是否會顧及他人感受等等,而一個孩子的未來,就藏在這些修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