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需要畢業旅行

6月,又到了畢業季。畢業生的朋友圈,畢業氛圍已經拉滿,大家紛紛曬出畢業典禮、畢業晚會、畢業照、謝師宴,當然,還少不了畢業旅行的照片。有人和舍友組團,開啟了西北小環線;有人鍾愛海邊,和男/女朋友一起看日出、吃海鮮;即便是平時忙著實習的畢業生,也趁週末約朋友逛公園、拍美照,戲稱為“平替版畢業旅行”。各種社交平臺上,畢業旅行攻略、避坑指南話題也熱度不減。

畢業旅行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重要了?畢業生們為什麼喜歡、需要畢業旅行呢?

年輕人為什麼需要畢業旅行
視覺中供圖

畢業和旅行,雙重儀式感

和畢業典禮類似,畢業旅行,也充滿了“儀式感”。自古以來,人類就會追求儀式,儀式有繁有簡、有鄭重其事有臨時起意,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具備象徵意義。如果單純看撥穗儀式的動作,把一條流蘇從一側拿到另一側,好像完全沒有用處;但我們都知道,它象徵著稻穗或麥穗成熟了,也就是象徵學生學有所成,這個儀式才有了意義。正是這種象徵意義,構成了我們常說的“儀式感”。

儀式感對人好處多多。心理學研究發現,儀式化的行為不僅能安撫臨床病人的焦慮情緒等,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對普通人來說,儀式感也是可以緩解消極情緒、產生積極情緒的,比如在吃東西前做點有儀式感的行為,能讓人們覺得吃起來更開心,甚至會讓人覺得食物更好吃。儀式感能對情緒起積極作用,可能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內心的秩序需求,讓人對生活更有掌控感。此外,儀式感還可以讓儀式中的群體更團結、和睦,因為儀式感提升了大家的群體認同感。

“畢業旅行”的儀式感,不只來自於“畢業”,還來自於“旅行”。研究者格雷本(Graburn)提出的旅遊儀式理論認為,旅遊就像是由世俗進入神聖,而旅遊結束就是從神聖再次迴歸了世俗,但旅遊會為旅遊者帶來變化,使得結束後的世俗生活也有所不同。而“旅行”這個詞,則在“旅遊”的基礎上更深刻、深遠,當人們在使用“旅行”這個詞時,多數是故意和“旅遊”區分開的,因為“旅行”更深入,傳達出更多旅行者對自身體驗深刻性、對旅行所帶來特殊意義的尊重。如果畢業旅行是去人文氣息濃厚的地方,或者是目的地有很多特色美食、特色活動,那旅行的儀式感就會更明顯了。

這樣一來,“畢業”加“旅行”,雙重儀式感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起到了“1+1>2”的效果。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儀式

其實,除了儀式感之外,畢業旅行帶給畢業生的積極作用還有很多。畢業旅行中多接觸自然風光,對畢業生的情緒、認知、人際關係等都有好處。

很多研究早就發現,接觸自然,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諸多益處。比如,接觸自然能降低血壓,啟用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而緩解人的壓力、降低人的焦慮,還能提升人的自尊感。為什麼大自然能帶來這樣神奇的作用?社會生物學領域有一個棲息地偏好理論,認為偏愛自然環境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果,這是人類在長期選擇棲息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即便現代人已經生活在了城市中、不需要在自然中選擇棲息地,這種偏好仍然留在了我們的天性中,人們接觸自然美景就是在與自己的進化本源建立聯絡,才會產生這麼多積極的心理反應。

接觸自然還能改善人的注意力、提升人的認知功能。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先讓人們消耗注意力資源、變得認知疲勞,然後給大家看自然相關的圖片,人們能比看城市相關圖片時,更快地從疲勞中恢復,保持和提高注意力。當然,這種作用不只出現在實驗室中,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自然環境,也有利於提高注意力品質。這是因為,人的注意力分為有意、無意兩種模式,“有意注意”就是需要我們努力維持的注意,“無意注意”則是自動發生、不需要我們耗費精力的注意。注意恢復理論認為,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景時,比如看雲、看雨、看月亮時,注意模式主要處於“無意注意”的狀態,這能讓人的“有意注意”得到休息和恢復。

不僅如此,根據研究,接觸自然還能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讓人們更有愛心、更樂意合作、更關心他人,可以讓社群居民之間的關係更融洽,還能減少暴力攻擊行為。也許,當人們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時,就不會想著“扇你”了。

對今年的畢業生來說,畢業旅行也許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他們上大學的這幾年中,很多時間可能都是在封校,或者在家上網課中度過的,原本豐富的校園生活、自由的週末出遊,前些年大學生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都是“傳說”。現在終於有了機會,趁著工作前還有時間,旅行自然成了許多畢業生的畢業儀式之一。

當然,旅行並不是畢業生的專屬,如果職場中的你最近在工作中也感到了過分的壓力、疲憊、注意力不集中,不妨也請個短假,像畢業生一樣,去接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一場遠離日常喧囂的儀式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60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輕人為什麼需要畢業旅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