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電視熒屏曾引發收視熱潮,目前第三季節目正在CCTV-9播出。延續了前兩季新穎的電視語言、創新的解讀方法,第三季仍是每集5分鐘的體量,讓珍貴的館藏文物從博物館走到公眾身邊,以鄰家朋友的姿態、平易近人的風格講述歷史故事,片子厚重嚴謹又有審美情趣。
《如果國寶會說話》具備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徵,開創了文物紀錄片的新形態。第三季節目縱貫魏晉至唐代,橫跨藝術、歷史、科技、考古等多個領域,這一季節目實現了內容創意的升級,在影像敘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探索,針對每件國寶的特點設計專屬的視覺體系。如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重現王羲之創作的場景,把觀眾帶到“永和九年”的會稽山。而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則以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對飲的形式,把與文物相關的所有資訊一一呈現。
節目從中國現存可移動的上億件文物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100件文物,作為中華文明的信物和載體,這些文物彼時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製作者的設計思考,更融入了時代的背景與哲思,紀錄片則致力於將古人與今人相連線。如《立獅寶花紋錦》,以現代設計師視角解構唐代絲織品工序,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程式設計”思維詮釋“大唐新樣”。《唐代仕女俑》以今日胖妹的口吻給大唐女俑寫信,描述了一個胖妹的春天,一個“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的時代。
在每集5分鐘的正片中,文物是獨一無二的主角,特別設計的敘事方法讓這些國寶講述自己身上承載的工匠情感、歷史厚重和主人寄託,編導團隊採用了多種技術創新手段,或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的藝術細節,或以沉浸式體驗迴歸歷史現場,或者以大資料演算法模擬書法真跡,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只有5分鐘,對編導團隊來說,要在短小的篇幅裡勾勒中華文明的精神肖像,是一份艱鉅的考驗。節目一開始就摒棄嚴肅緊張的臉,以短片之輕負載文物之重,拒絕宏詞闊論,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節目行至第三季,用今日之心觸控隱藏在文物內部的心跳,已經完全放開了所有束縛。
流程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