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當今條件比古人好得多,為什麼書法水平就超越不了王羲之呢?”你的這個問題提的真好,這個問題很多人也都提出過,為什麼我們就超越不了王羲之呢?對此,從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乃至於我們今天的很多人都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尤其是我們今天當代的人提出了很多的理由,認為我們今天無法超越王羲之,例如,說時代背景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思想境界不一樣,等等。例如說,王羲之時代是一個政治黑暗,但是是思想自由的時代,所以才能成就王羲之,等等,這些理由是理由嗎?我認為是理由,也不是理由。
因為它經不起理論的推敲,書法藝術跟時代的任何條件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不是說一定要具備那個時代的特點,就一定會產生那樣的藝術家,這是沒有那個可能性的。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隻因為產生了這樣的書法家或者藝術家,我們才發現:原來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比如說,為什麼王羲之時代就產生了一個王羲之,而沒有產生三個五個王羲之?
- 王羲之《初月帖》
例如,為什麼在唐玄宗時代產生了李白和杜甫這麼偉大的詩人,而其他的時代沒有產生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呢?
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1.世界歷史上從來不會產生重複的藝術
我們想超越王羲之,我們拿什麼超越?我們用風格超越,技法超越思想超越,還是用什麼超越?我們要有一個標準。但是這個標準,被我們自己所限定了,總是認為王羲之本身就是個標準,既然王羲之是標準,我們怎麼能夠超越?
為什麼我們的書法標準不用顏真卿來做標準,如果用顏真卿來標準,那王羲之也遠遠落後於顏真卿了,為什麼不用米芾來做標準?如果用米芾來做標準,那王羲之也遠遠不如王米芾呀,為什麼不用蘇軾來做標準,如果用蘇軾來做標準,那王羲之不是也不如蘇蘇軾嗎?
何況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就是一個大書法家,在王羲之時代他也不願意重複王羲之,為什麼要歷史上的人都要去重複王羲之呢?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歷史上就不會出現跟王羲之一模一樣的書法家,他們選擇了以王羲之不同角度的美學來超越王羲之,因此才有了豐富多彩的一個以王羲之書法體系為“帖學”的書法傳統。所以,這是一個我們對於美學標準的認定問題。
假如,我們認定的標準是鍾繇或者是張芝,那麼王羲之在歷史上的地位又會變得不一樣了,因此,這是一個美學標準問題。
那麼,到底王羲之作為一個書法的美學標準合適不合適?有沒有歷史的價值?有沒有歷史的必然性?有沒有它的正當性?我們認為當然是有的。
書法發展到了王羲之時代,在王羲之這個時代,它是悄悄的把楷書、行書和草書這樣一個體系,全面的繼承和發展的最好的時代。同時,它也是一個完整的初創的時代,所以說在初創的時代,儘管他們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時代的高峰。
既然他是一個高峰那麼我們仰望這個高峰當然是應該的,同時我們沿著這樣一個基本的框架往下面再走,再繼續的發展就會有了一個本,這個“本”這個“源”就是產生千千萬萬個不同的王羲之書法體系的一個根和源。
2.中國文化是一種尊重前賢的文化,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文化的絕對性
然後我們看到,我們古代的人是比較尊前賢的,以前賢為尊,而不是以後賢為尊,這是我們中國古代對知識對人才一種樸素的尊重。
王羲之的書法儘管開創了楷書、行書和草書三大新的書法體系的歷史高峰,但是在這個高峰上,我們仍然看到了新的高峰,例如唐代的書法有了很長足的發展。但是,就是唐代也好,或者唐代以後的人,書法家也好,都是把王羲之作為一個前賢來尊重的,因此,他們始終認為王羲之創造了一個標準之美,既不是很狂也不是很弱,而是有一種中和之美,正是這種中和的標準之美,才能夠讓我們向左向右都可以去自由的發展而不迷失方向。
- 王羲之《遠宦帖》
所以我們看,在歷史上書法總是不斷的會朝著各種各樣的方向去發展的,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就會把路走偏了,走錯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再次的回到往昔之時代,重新來思考未來的書法發展之路。
比如說,元代的書法家趙孟頫就提出了要復古,復什麼古呢?就是恢復到鍾繇王羲之這樣一個魏晉時代。那麼,為什麼要恢復到魏晉時代,沒有恢復到漢代沒有恢復到周代更古的時代呢?因為歷史上已經把漢字的體制被固定下來了,這就是從唐代開始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完善者,開創者就是王羲之,而王羲之這個體系是我們永遠要仰望和繼承的基礎,因此上說,我們要想超過他或者是越過他,這是不可能的。
趙孟頫之所以復古,是因為南宋時代的書法已經由於個性發揮的太多,把書法的方向給走迷失了。所以需要回歸古典重新思考。
無獨有偶,在清代又興起了一個碑學的書法新潮流 這個潮流是以糾正王羲之過於纖弱的弊端而興起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產生了一些或左或右的不正之路。於是,我們今天又回到了以王羲之書法為中心的這樣一個系統當中去了。
- 王羲之《初月帖》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的書法主流是楷書、行書、草書,這個體制仍然沒有改變,碑學和帖學的結合,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過於的強調碑學或者要偏離帖學這樣一個傳統,書法也會走偏的,因為我們漢字的主流體制已經被規定下來了,這個主流的書法體系仍然屬於王羲之創立的書法體系。這就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不可超越性。
3.王羲之的書法是新的漢字規範,但不是書法發展的終結,也不是藝術的終結
那麼是不是我們中國的書法從王羲之之後就再也沒有發展了呢?當然不是。書法是在不斷的發展的,古人有一個說法叫做: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是清代傑出的書法理論家梁巘提出的。雖然這個說法不是非常的準確,但是他也概括出了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書法特點,每一個時代都具有著新的不同的創新的特點。
事實上是每一個時代的書法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韻、有法、有意。如果書法不具備它的韻味,不具備它的法度,不具備它的意趣,那麼它也就沒有任何書法的價值了。
千里馬在分析中國書法的時候,常常講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欣賞書法一定要看到書法的“法、意、勢”這些東西。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學到書法當中的法、意、勢。而書法裡邊的法、意、勢這些東西,它代表著書法的三個傾向性。
- 王羲之《蘭亭序》嚴密的法度在筆法的起筆、行筆、收筆之間體現的淋漓盡致。
法就是法度問題,意就是它的意趣,勢就是它的氣勢和安排問題。如果我們在這三個指標裡邊任意傾向於一邊,那麼這個書法的法度就會發生變化的,所以,書法總是會有進步的,因為每一個書法家在選擇書法的美學價值的時候,他會從“法、意、勢”這些基本要素當中選擇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一面而張揚之,這樣,就會產生書法的新意和創新,而這些創新有可能就是王羲之所沒有的。
既然書法是可以創新的,那麼我們當然就會有超過王羲之的可能性,而且從歷史上來講,不同的書法家在不同的程度上是超過了王羲之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有清楚的理解和看法,不能認為王羲之就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一個書法家。
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認識,王羲之所創立的這個書法的框架是我們永遠不會突破的。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的書法漢字的發展經過了多次的演變,演變到了王羲之這個時代,乃至於到了唐代就把王羲之這一套書法的演變完整完全的繼承下來,從此以後到我今天為止,也沒有過任何根本的變化,因此我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書法體系仍然是王羲之書法體系。
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有什麼特色呢?就是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體系的特色。而在王羲之之前是什麼特色呢?有一些什麼書法呢?那就是篆書、隸書、魏碑,包括還有一些章草草書等等。
但是王羲之之前其它的一些書法,在漢字歷史演化的過程當中被逐步的淡化淘汰掉了,它逐漸不屬於我們漢字書寫的主流,也就沒有繼續成為漢字書法的主流,所以,我們到今天為止,王羲之這個書法主流仍然還在保持,我們說沒有辦法超越王羲之,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王羲之所創立的這個書法框架,這就好比說你要寫篆書,你是沒有辦法突破小篆這樣一個體系的,雖然小篆和大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小篆和大篆仍然是一個體系,我們今天所寫的漢字書法包括楷書行書草書都跟王羲之時代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框架是一個體系的。
所以千里馬在說漢字書法的時候,一直在強調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書法有兩個傳統,一個古老傳統叫做“帖學”傳統,一個新的傳統叫做“碑學”傳統,這兩個傳統全面的概括了漢字的發展歷程。
為什麼說“帖學”傳統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呢?因為“帖學”傳統就是中國歷史上從唐代以來固定下來的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系,而“碑學”傳統是從唐代以後逐步被淘汰了的隸書、篆書這樣的一些書法傳統。
“帖學”和“碑學”都是中國書法的傳統。但是唐代以後碑學成了一種“絕學”。
- 魏碑與王羲之筆法的共同之處
因此上,我們從書法體系的主流性上來講,王羲之的書法體系,我們到今天仍然沒有突破,但是從書法的風格美學情趣上來講,我們突破王羲之書法的例子那就太多了。
從唐代的顏真卿到原宋代的“宋四家”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王羲之書法藝術正規化的例證。至於碑帖結合的書法創新,那就突破了更多,步子邁得更大了。
4.書法創新必須尊重傳統,修煉寫字還要修煉做人
事實上,自古以來,書法創新一直是書法家共同的目標,我們從唐代起就是這樣,從宋代起也是這樣,這個傳統一直沒有丟棄。
我們大家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王羲之的書法認為是最高的典範,那麼,你想想,大家都寫像王羲之一模一樣的書法,書法是不是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藝術是不斷需要創新和風格多樣的的,但是在創新過程當中,我們前面講過,就中國的書法,它有一個主流傳統叫做帖學傳統,也就是二王的書法傳統,這個傳統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一個主流,因此,我們的書法創新主要還是集中在對王羲之這樣一個體系的新的創新上面。
- 王羲之的《新月帖》
但是由於我們過於的恪守王羲之這樣一個書法體系,明清之後,書法創新的步子不是很大,所以在晚清時代又興起了一個新的書法傳統叫做“碑學”傳統。這個傳統,對於提高和改造王羲之,給我們帶來一股新的風氣,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把王羲之的書法“帖學”與“碑學”結合起來的創作方法,叫做“碑帖融合”的新傳統。那麼這個傳統本身就是對王羲之書法體系的突破,也是對王羲之書法的一種豐富和完善。
我覺得,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書法創新領域做的還是不夠充分,還是不夠多樣,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書法的創新永遠在路上,書法的創新也永遠是以傳統為基礎的,這個傳統,古代只有一個傳統就是帖學傳統,我們今天有了兩個傳統,就是在帖學的基礎上,加上了碑學的傳統,我們相信,書法的創新會不斷的豐富,對王羲之書法的超越,也會不斷的在發展。
- 蘇軾不同於王羲之的書法味道
例如我們所說的碑帖結合,畢竟主要是把楷書化的魏碑與王羲之書法行書體系的這樣一種結合,而不是把篆書和王羲之的書法體系結合。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所謂的魏碑這樣一個書法體系或者一些書法的特點,跟王羲之時代所創立的楷書是同時代在發展的楷書的不同樣式,只因為我們在唐代以後把魏碑這樣的楷書樣式全部給丟棄了而已。所以魏碑與行書的結合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會結出一些書法的碩果的,這本身應該就是一種超越。
儘管王羲之書法是一個無法突破的框架,也就是說,他創造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的體系,我們是不能夠輕易突破的,但是書法的風格是可以演變的,書法的各種字型的變化是可以改造的,例如,我們在寫字的時候起筆、行筆、收筆、接筆,以及“法、意、勢”的變化是可以自由調製的,正因為存在這樣一些創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只要把書法的基礎,傳統的基礎打好,我們書法創新之夢是一定可以實現的,這在理論上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但是在實踐上,還需要許許多多的條件來保證。
- 趙之謙融匯了帖學和碑學的書法
在這裡我們就不多說了,因為書法之外的功夫是另一個層次,另一個方法。它不是直接的學書法,但是卻能夠滋養書法,提高書法,昇華書法。我們希望書法家除了寫字之外,在書法之外的功夫上再加一點功夫和力度。
我們想一想王羲之本人,他也是一個博學的學者,他除了字寫得好,他的學識,他的思想境界也是很不一般的。也就是說,他除了書法,他的做人也是站在了歷史的一個高點上的人,而我們要成為像王羲之那樣的為人,對我們來說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誰能夠突破王羲之的做人,我想,他可能在書法創作上也就會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