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紀與鹿鳴橋
古橋悠悠,古意綿長。從潭邊龍井宮門前順著古道,沿著蜿蜒的田間小道行走,一條清澈的溪流映入眼簾,在古樹濃蔭掩映下,可見到一座古樸滄桑的古石板橋。這座古石板橋就是明代戶部尚書鄭紀倡建的鹿鳴橋。
鄭紀(1433-1508),文賢裡上鄭(今仙遊縣度尾鎮埔尾村)人,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鄭紀為官清正,憲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遠奸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卻是忠言逆耳,不被採納,憤而辭官歸隱故里。修建鹿鳴橋,正是在他歸隱故里時期。
鹿鳴橋為青石板結構,中間置砌一船形橋墩,橋面由4條長青石板跨在橋墩上,形成兩拱,橋全長19m,寬度1.5m;橋面中間的雙石板是4條長青石板平衡夾著鋪架而成,每條長青石板重約數噸。石橋結構獨特,平坦堅固,造型大氣,可謂巧奪天工。西橋頭有一棵與橋齡相同的大榕樹,枝繁葉茂,就像一把大傘掩護著橋樑,蔭庇過往的行人。據傳,這棵大榕樹是鄭紀親手種植的。
鄭紀在《重修鹿鳴橋記》記載:“歸德鄉之碧潭有橋曰:東溪。以澗流出民居而東,蓋名之以其地也。其創始莫考歲月。明又甲午,河伯為災,故址盡去,不得已橫木以代之,隨易隨朽,徒與交病。越六年己亥,予與其鄉之老吳君廷瑞、餘君禹錫往相之。是夜,宿吳門,有鹿鳴于山。厥明,吳系一鹿而歸;再宿又如之。予起而賀曰:鹿鳴之歌,所以賔興賢能也。今橋興而鹿鳴,鹿鳴則賢才出;今二鹿相繼而鳴,其兆豈偶然耶!故改東溪為今名。橋二門,梁以石,因其舊者四,易其新者二也。始事於己亥之十月,畢功於明年正月時。因落為燕,勤事之人鹹集,故書以志之,且有待於方來焉!”
鄭紀在《重修鹿鳴橋記》中提到:鹿鳴橋原名“東溪橋”。沒有必要考證始建於哪個年代。明又甲午,是指明朝成化十年(1474),山洪水災害,橋樑崩潰,交通中斷。鄉人不得已以橫木代橋,雖然簡單,但容易腐蝕,行人過往膽顫心驚。成化十五年(1479),鄭紀受潭邊鄉老吳廷瑞、餘禹錫之邀請前往商議建橋大事。當天夜晚,鄭紀寄宿吳家,夜間山上傳來呦呦鹿鳴聲;第二天晚上又是聞聽鹿鳴聲聲。鄭紀一陣欣喜,心想鹿鳴當歌,群賢畢至,絕非偶然!於是把東溪橋改為鹿鳴橋。己亥年(1479)十月動工,庚子年(1480)正月竣工,耗工三個月。新橋二門,青石板梁,橋中砌一船形石墩,固若金湯,並親自揮筆撰寫《重修鹿鳴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