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新冠疫情開始,旅遊行業的從業者們,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過山車式人生體驗。不少親歷過非典衝擊而未曾退縮的業者們,卻在新冠面前躺平任“割”。事實上,在新冠疫情到來之前無數從業者的心態就已經開始悄然發生了轉變,而疫情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1
是萬億級別的市場 也是門檻很低的行業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統計顯示,我國旅遊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截止2019年中國旅遊總收入6.58萬億,直接或間接就業人數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拉動消費、促進就業,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盤夠大,光環也夠亮。
隨著抖音、小紅書、馬蜂窩等等網際網路App的湧現,旅遊逐漸成了一種“必需品”。前幾年空空蕩蕩的洪崖洞,這幾年每到五一、十一就變身必須拔草的“千與千尋”網紅打卡聖地。隨之而來的是重慶6.57億遊客人次,5734億元的旅遊收入。境內遊發力,出境遊也絲毫不落後,2018年中國公民出國旅遊花費排名世界第一,全年在國外花費達到2773億美元,買買買的名號早已響亮全世界。
在這樣萬億級別的消費市場支撐下,從業者的日子應該很優渥。
畢竟旅遊從業者的日常,基本上是制霸朋友圈的存在。別人在唱“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旅業從業者則是每天真實上演“沙巴芭堤雅陽光熱辣辣”。把別人的夢想做成了工作,是旅業從業者自帶光環的一大原因。
然而這份灑脫,其實很容易擁有。 旅遊行業從業門檻低,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專業的也不怎麼專業,常年來旅遊院校課程設定雜亂、專業性較差、缺乏市場應用培訓等問題,長期困擾著旅遊專業的學生,也影響著旅遊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專業的來了也就來了,旅遊從業其實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巧,一些基本的銷售、計調、產品等等憑藉的是經驗的累積。所以無論學識背景,來了就是旅業人。
02
疫情打破旅遊業光環 從業者該何去何從
然而一場新冠疫情,讓從業者再次看清了旅遊業的軟肋——敏感。國際環境、政治衝突等等大勢影響著旅遊業的生存,當地極端天氣、言論環境甚至也會真實影響從業者的每一單生意。 全球化帶來的優勢,正在越來越頻繁地打擊著旅遊業的生意。
機構預測,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旅遊收入或分別下滑13.9%、18.6%
事實上旅遊業不僅變得敏感,而且越來越“透明”。隨著Booking、攜程、飛豬、Airbnb等等國際旅遊電商平臺的崛起, 全球傳統旅遊行業從業者的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中國國旅轉讓旗下業務,大開免稅店;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旅遊公司英國托馬斯庫克集團宣佈破產清算;美國旅行社的數量從1990年的13.2萬家減少到2014年的7.4萬家……網際網路的崛起消滅了旅行社產業發展的一大優勢:資訊差和價格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自由行,這讓傳統旅社的生意難以為繼。而新興定製旅行社的日子,也因為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小作坊式的服務難以擴大生產。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旅業從業者的日子在哪裡都不好過。
03
行業發展潛力有待挖掘 人才轉型迫在眉睫
疫情進入拉鋸時期,恢復的行業中其實並不太包括旅業從業者的身影,大部分從業仍舊在家煎熬。要問旅業人急嗎?當然急,不然也不會紛紛搞起副業。但是大部分旅業人,還是發自內心喜愛著這個行業,想等它迴歸。只是如何在行業中繼續前行的問題,在冰封期被疫情放大了許多倍。
2019年,我國出境遊1.55億人次,境內遊60.06億人次,全球目的地旅遊活動預訂板塊的線上市場滲透率僅為15%,而全行業的滲透率61%, 看得到出境遊的成長空間仍十分巨大。
總裁直播成了疫情之下新風口
旅遊業仍有上升空間的市場,也在對從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技術升級,網際網路的介入, 如何將旅遊做得更專業,更有“人情味”,才能在旅遊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傳統旅行社轉型其實已經悄然進行,要麼衝擊高階旅遊市場,打磨小眾的產品,要麼做自由行產品,以高品質的服務取勝行業。總之,仍舊玩傳統旅行社的套路將會越來越難。
旅遊從業者的焦慮早在疫情前就已經生根發芽,“旅遊行業的未來在哪裡?”“傳統旅行社會不會消亡?”“旅遊行業如此脆弱要不要轉行?”等等標題,總是反覆出現人們的眼前。 但許多焦慮的人其實早已經有了答案,你還留在旅遊業就是證明。每一次點開旅業線上課堂、每一次學習目的地知識、每一篇付費的獲客文章都能證明。
唯有熱愛和行動,才能抵禦焦慮與不安。
希望還在旅業路上的你,成功轉型,華麗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