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生態智慧

關於老子的生態觀與環境倫理思想,有如下幾個方面格外重要。

《道德經》:生態智慧

老子強調宇宙的整體觀與生命觀。如前所述,道是超越、絕對的,但又是宇宙萬物的生成原理與實現原理。

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與人都是道的生命的展現,又與道同體。自然是無為之本,無為則是自然之末。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與生存發展的依據。人只是天地萬物之一種。人與天地萬物的生命是一個流動的整體。人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不相對立。

《道德經》:生態智慧

人學習自然,並最終要回到自然,復歸初始的道,即回到人的本真狀態,而不是孤懸在道與自然之外、之上,征服、佔有、掠奪、榨取自然。天地作為人類生存的整體環境,有超出一般宇宙論的意涵。

在道的統帥下,人與自然的內在關聯具有神聖性,其背後有“玄之又玄”的形上超越層面與

人類不能外在於這一生機洪流,而恰恰是生存於其中。因此,背離老子智慧的近代西方科技文明所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是極為荒謬的,它給人類與中國帶來的災難將日益顯露出來。老子的思想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

《道德經》:生態智慧

老子強調各物自身的價值。我們認為,從道的視域來看,各物都包含在道中,是道的顯現,各物的價值隨著道的執行而彰顯。從這一角度,可以肯定萬物自身內在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道德經》:生態智慧

德者得也。道即樸,樸散而為具體存在的器。萬物都是道之所生,德之所蓄。德即內在德性,或曰萬物之性。

在這一意義上,萬物中的各物不是隻有被人所用的取用價值,還有自身價值,與人類中各人一樣,不只是工具,還是目的。

上引第32章的“自均”有均平之意,與前引第37章之“自化”及未及引的第57章之“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都有深意。

老子的“無為之治”不僅是社會人事治理的“自治”智慧,而且是天地萬物的和諧之道,含有各物類共生的有差別的統一的和而不同之意。肯定萬類萬物之自性、自身價值,是今天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

《道德經》:生態智慧

《道德經》:生態智慧

“久”指時間的延綿。從人身生命的長久,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長久及與萬類共生的長久之道來看,個體、群體與類的人都應自省、收斂,不能沉溺於聲色犬馬等物慾的追逐之中。

同時,老子也警惕、批判知識、知性的膨脹。人類逞知識、知性加上窮奢極欲,破壞了生態的平衡。

今天物種的急劇減少,水、土資源的濫開發與汙染,大氣的汙染,給今人及子孫萬代的棲息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令人觸目驚心。

老子的智慧是對人性反思的智慧,這一點也是今天環境倫理特別強調的。

《道德經》:生態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開放的、無私的。他有對天地萬物的整體的維護與關懷,故有“

老子超越了主體性,肯定各類各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的共存共生,尤其是希望人應當修德,修德才能和諧身、家、鄉、國、天下。人應有平常心與平等心,將心比心,以己度人,從如何看待自己個人,去體悟、觀照、對待別人,如此類推到從如何看待、對待自己的家、鄉、國、天下,去體悟、觀照、對待別人的家、鄉、國、天下。

《道德經》:生態智慧

這與儒家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恰好相通。這是中國式的溝通理性與溝通智慧,由此而走出自我,走向他者,最後走向道。這正是老子提供給今天生態學與環境倫理的重要的智慧。

由於老子並不是一環境主義者,因此他似乎仍不必涉入今日環境主義者的某些議論之中,而我們仍大可將思考焦點擺在老子所強調的‘道在一切’的大化之論。此外,對他所宣揚的物之內在性、獨立性、平等性與一體性,則可運用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種種思考予以抉取,這對擴大當代環境倫理觀的視野當有正面的意義。

也就是說,老子的生命智慧、老子的道論,大大超過了生態學與環境倫理,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的智慧,其人與天地合一、道法自然、以天下觀天下的思想等,無疑是最高智慧,可以為現代人対己、對人、對物、對宇宙的反思提供超越於習見的二元對立的新的視域與方法。

《道德經》:生態智慧

老子的思想智慧在中國與世界影響深遠。老子不僅是道家與道教的一代宗師,也是人類頂級的哲學家!老子思想在現代化的中國與世界,對於治療現代頑疾,克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與心的異化,尤其具有價值與意義!

長期以來,儒家與道家是中國文化的主軸。說儒家是人文主義的,是說儒家重視社會倫理秩序與道德文明的建構。儒家善於繼承傳統文化、典章制度而又趨時更新,因革損益,凝聚社會人心,積極有為地推展事功。儒家所主張與推行的倫理教化,大體上與民眾的要求,特別是社會的秩序化、和諧化,縮小貧富差距,端正人心,淳化風俗的要求相適合。

說道家是自然主義的,是說道家迴歸自然而然的狀態,對人為,對社會倫理予以解構。一般地說,“這所謂‘自然’不是與人相對的自然界,更不是機械論的必然性或因果律之類,它只是自然而然,沒有任何的目的或意志之義”。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它們使萬物生成、發展、成熟、結果,對萬物愛養、保護。道統領、管理萬物而不對萬物強加宰制、干預。

《道德經》:生態智慧

社會的倫理生活、文明制度,按自然條理生成並無害處,害怕的是,人為作用的強化,或執定於種種區分,將其固定化、僵化,則會破壞自然之道。儒家建構人文,道家解構人文。

儒家在人倫中,同時也在天、地、人、物、我的相互關係之中安頓生命,而道家迴歸自然,更是在天地自然中安頓生命。傳統社會的知識人幾乎都兼綜儒道,得意是儒家,失意是道家。除了儒道思想,還有佛教,都是知識人的精神食糧或精神安頓處。

知自然之道必知天,知人倫之道必知人,“天人合一”是儒道共同的信念。這一信念指的是人與超自然的神靈相貫通,與自然萬物同體融合。儒家的人文尊重自然,道家的自然包容人文。

儒家的人文主義不反對自然與宗教,包含了自然與宗教,儒家的人文主義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儒家有對天、天道、天命的尊崇與敬畏,儒學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超越性。儒家的禮,包含了對昊天上帝至上神靈、對天地山川自然神靈與祖宗神靈的禮敬禮拜,此亦為尊重人與人文的源頭,儒家有終極關懷與信念,以之安身立命。

《道德經》:生態智慧

儒家祭祀最重視的是祭天祭地。儒家尊重山川、陂池、動物、植物等。這種尊重與敬畏,透過祭祀山林川澤加以表達。

儒家的

道家以自然智慧批評、反思人文,超越人文,包含了、豐富了人文價值,使人文發展更加健康。在一定意義上,毋寧說道家追求真人性、真人文。

關於老子之“自然”的理解,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即是說,此“自然”不是天地自然、物理自然、生物自然、野蠻狀態、原始社會,不是反文化、反文明的概念。

《道德經》:生態智慧

道教重生命重養生,對形(物質生命)與神(精神生命)兩方面都十分看重,發展出一套內丹煉養之術,健身長壽之理,以及道家醫學理論與實踐。

道教所重在人文基礎的人本身。道教理論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思想

他的‘理身論’將個人修煉與道德教化內容糅為一體,力主為善戒惡,積功累德,故此他並不一味反對有為進取,而把進取有為、積功累德視為入道門的階次。”其無慾修身與治國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其理身理國之論與儒家的修身治國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生態智慧

可見,道家、道教的“自然之道”中,包含有重視人之生命本身及人文主義的重要意涵:自本自生自成自化的人文化成觀;人格精神的獨立自由;透過修身實現社會政治的太平理想,追求真善美合一的人生意境。

儒道“兩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家中有道家的思想,道家中亦有儒家的思想。……道家重自然,儒家重人文,儒道兩家的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實就是道家的自然哲學與儒家的人文哲學的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是離不開儒道兩家的”。這兩家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是融合外來文化的基礎。

《道德經》:生態智慧

儒道兩家互為體用:以儒家理想為主,則道家義理是其實現原理;以道家理想為主,則儒家義理是其實現原理。

儒家之有為,是作用地儲存了生命之自由。”自由也須從個人的主體自由推廣到群體的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更充分的自由理想的實現,這恰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道德經》:生態智慧

儒家推展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道家探尋文明的限制,抉發自然造化與人性的真實,超越自私用智的偏頗。

儒家的人文主義中有自然主義,道家的自然主義中有人文主義。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兩者相濟相參,並舉互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4 字。

轉載請註明: 《道德經》:生態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