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到蘇園,總喜歡在這裡觀賞池中的魚兒嬉鬧,一般坐在湖中的庭院歇息半會兒便離開蘇園,卻不曾發現過蘇園裡還有一個小院,名叫“月榭”。也許你曾坐在蘇園的長廊裡品著茶,和朋友回味著今天遊玩大佛發生的趣事,卻從未踏進過“月榭”的門,去探尋裡面的風景。
“月榭”依山取勢,結構巧妙,是由亭、廊、院組成的仿古建築群。入門處匾上有“月榭”二字,庭院門口兩側寫有對聯:峨眉月出魂遙水,榭首梅開幻斷橋。
幽靜的院子就這樣靜靜的坐落,四四方方,雖簡單,卻讓人感覺格外的舒服,那樣既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又可人心意。院中的一方隙地,些許石頭、些許樹木,幾叢灌木,就夠人流連一番。
進入院內,在院子的左側有一碑窟,它集中收藏了從明弘治九年刻的《牛踏堰原序》到光緒三十一年的《重修萬景樓序》等一批的石刻。這些碑刻詳細記錄了樂山的名勝古蹟、人文景觀,石壁上還有刻有在咸豐三年何紹基題的“桂華寺”。其中有一個石碑最為特別,它是一幅高浮雕畫像,在畫中真實的展示了當時樂山人民辛勤勞作的生活狀態。
每當清晨,零星的雨露掛滿了整個庭院,樹上、簷下、窗前,還有腳下的石階,一米陽光灑下,透過晶瑩的露珠映照出滿院的綠色,此間,一片生機勃勃。
與第二院相連的園門兩側寫有詩句“斯文在天地,至樂寄山林。”這是康有為先生在《贈宋伯魯聯》中提到的詩句。
宋伯魯先生文章的意境浩大,容天納地,最愛的是寄身於山林的歸隱意趣。此院位於蘇園內,在進入月榭時會路過魚池,小瀑布。出院子後,會走進林蔭小道。此院夾在中間,彷彿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
庭院裡,還有許多並不名貴的花花草草,每到綻放的時節,院子裡總能看到簇擁的花團,待到春生髮芽季,青草們也挺直的腰板,它們都在努力的裝點著這個院落。
遊畢,轉頭回望,“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兩列名句映入眼簾,這是譚嗣同的詩句,細細品讀,然,餘味無窮也。也許,多年以前文人墨客們也特別喜歡在此把酒言歡,吟詩作對吧。(圖文由樂山大佛景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