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過後見彩虹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疫情發生以來,旅遊業作為接觸性、體驗性、流動性強的行業,其消費特徵與疫情防控要求產生直接矛盾,發展明顯減速。特別是今年以來,不斷反覆的疫情對旅遊產業鏈施加的負面效應持續放大,對旅遊業特別是旅遊企業的韌性和成長能力帶來挑戰。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2021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年末,納入統計範圍的全國各類文化和旅遊單位32.46萬個,比上年末減少1.70萬個;從業人員484.4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89萬人。在疫情影響下,民眾出遊時不僅要考慮疫情防控政策,還需考量旅遊目的地的衛生環境、出行舒適度、核酸檢測便利性等,出遊意願和消費熱情難免受到打擊。

人員流通不暢,旅遊流量下滑,旅遊企業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從清明節、“五一”、端午節等假期旅遊市場表現來看,疫情並沒有阻擋遊客對出遊的渴望。今年以來,遊客將更多目光從熱門景區、城市公園等向鄉村、自駕、休閒農場等共享空間轉變。露營、野餐等成為居民近郊出遊首選,一些紮根生活的深度體驗專案以及基於當地特色創新推出的休閒空間和旅遊業態,受到市場歡迎。隨著旅遊消費趨向散客化、個性化和差異化,遊客對專業化、碎片化、小團化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

應該看到,旅遊市場恢復營業並不必然導致旅遊產業景氣同步上升。核酸檢測、綠碼、低風險來源地成為旅遊接待常態化要求,地方既想促進旅遊市場復甦又擔心疫情失控的兩難心態,很難讓市場和消費主體的獲得感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如何健康而快樂地活著”,仍是當前旅遊從業者面對的共同課題。

旅遊行業要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危中求機。一方面,需求端的顯著變化,倒逼旅遊從業者深挖新時期文旅市場需求特點和消費轉型趨勢,以創新舉措強化自身能力和發展韌性;另一方面,旅遊企業也要打造核心競爭力,針對遊客更注重安全、品質和個性化的需求,最佳化產品結構,豐富產品體系,在優質資源稀缺性方面搶先佔位,形成品牌建設“護城河”,從而增強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28 字。

轉載請註明: 風雨過後見彩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