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進入6月,海拔兩千多米的小海陀山漸漸披上了綠色,半山坳處,一座座庭院式的建築依山而建,散落在山坡上,和山勢融為一體。延慶冬奧村位於小海陀山的半山處,從延慶城區出發,沿著山間公路一路往北,盤旋的立交橋,把山間的峽谷變成了通途,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這裡入駐了近百個代表團和一千多名運動員。後冬奧時代,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冰雪運動的延慶冬奧村,則將被打造為旅遊、休閒的勝地,使這個原本供冬奧代表團和運動員們居住的場所,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宣傳中國文化的視窗。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遠眺延慶冬奧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場館特色

山中村落與大自然相諧

延慶冬奧村位於深山之中,冬奧村的旁邊,原本有一個傳統的北京山村——西大莊科村。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山村,傳統的北方民居和現代的紅磚小樓交錯坐落在山間,一條窄窄的水泥村道穿過山村,沒入到身後的松山自然保護區中。

在延慶賽區的場館選址確定之後,西大莊科村進行搬遷重建,而冬奧村的選址,就在西大莊科村旁邊的山地上。

在設計之初,延慶冬奧村就確定了以北京四合院的設計理念為基礎、融合北方山村特點的底色,同時參照山勢地形,“不破山型、不奪山景”,與大自然相和諧的設計和建設理念。

建成後的冬奧村貫徹了這一理念,遠遠看去,黃牆灰瓦的建築,依山傍水、錯落安置在山郭水側,四圍的大山成為村莊天然的屏障,小海陀山上融化的雪水,隨著山勢蜿蜒流淌,匯聚成小河,在冬奧村的旁邊流過。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一條小河從冬奧村旁邊流過。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延慶冬奧村的特殊在於,它的本質是一座山村,因此,在建設中,儘可能地保留和體現出了山中村莊的特徵。記者看到,一棟棟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築中,使用了大量原生態的元素和材料,如就地取材的石塊砌成的“石籠牆”,這些石塊都是施工中挖出來的碎石,原本是廢棄物,但被廢物利用,變成了風格明顯的石牆。

此外,山中的原生樹木,也被大量保留了下來,其中大部分原地未動,極少部分無法原地保留的,透過就近遷移等方法進行了保護。在冬奧村建成後,這些樹木成為冬奧村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觀。

遺址利用

中國古村落化成文化符號

冬奧村的中國符號,不僅體現在新建築上。

在冬奧村的中心地帶,一塊空曠的高地上,有一片矮矮的石牆,石牆內的空間多呈方格狀,明顯是一處坍塌的民居群。

這些石牆,就是保留在冬奧村裡的一處古村落遺址。村子名叫“小莊戶村”,資料顯示,小莊戶村的主要遺存年代為晚清、民國時期,後來逐漸沒落,變成了一處荒村。遺址區分佈面積約3300平方米,包括房屋、地窖、道路、擋牆、隔牆等遺蹟,還有石碾盤、石磨等附屬物。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小莊戶村遺址。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2017年,冬奧專案建設之前,在這裡進行普查時,發現了這個古村遺址,2019年6月,這裡被北京市文物局認定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小莊戶村遺址面積為3300平方米,規模很小,遺址內的房屋基本坍塌,但根據保留的石牆、道路等,足以描繪出這個山村曾經的佈局。成書於民國時期的《延慶縣誌》中,有一張地圖,將此地標註為“小莊科”,而考察人員在當地走訪時發現,當地村民稱其為“小莊戶”。據介紹,在延慶當地,莊科與莊戶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最終為文物命名時,沿用了當地村民慣用的稱呼“小莊戶村”。

歷史資料和當地居民口述的資料顯示,小莊戶村大約主要有兩姓人家,分別是李姓和吳姓。在記者採訪中,也有人猜測,最初到這裡定居的可能就是兩家人,後來慢慢分枝散葉,形成了一個規模很小的山村。據考證,小莊戶村於1942年毀於戰火,村民搬遷至周邊其他村莊,小莊戶村也就廢棄了,至今已有80年。80年來,由於缺乏有序的傳承,只能在文獻的隻言片語和周邊村民的口口流傳中,得到當年的一點兒訊息,小莊戶村裡,曾經真實的生活,已經難復全貌。

文化內涵

冬奧村核心貫通古今村落

小莊戶村的遺址和冬奧村的選址重疊,如何在保護文物和建設冬奧專案中取捨?其實,對設計者來說,一處古村落遺址,反而給冬奧村的建設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為延慶冬奧村和其他奧運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一座山村,而不是高樓林立的社群,也不是在山裡蓋樓。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掩映在山間的冬奧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2020年6月,文保部門為小莊戶村編制了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方案,同時進行了一定的保護性修葺。在考古清理的基礎上,將部分牆體歸位,同時對村莊的街巷紋理、空間佈局等進行梳理展示。

如今的小莊戶村遺蹟,被整理出來7個院落,據考證,原為村民李萬春和7個子女的居所。7個院子大小不等,沿著山坡的地形,由西到東排開,房屋坍塌後留下的石牆很矮,大約只有半人高,站在遺蹟的任何一處,都能縱覽遺蹟全貌。各個院落之間,都有石板路連通。石板路很窄,可以想象,當年房屋和院牆沒有坍塌之時,這些石板路,大多都是狹窄而彎曲的小巷子。

“小莊戶村遺址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蘊含豐富的現代設計理念,是一種時空交錯,連線過去、現在與未來,是永恆的文化遺產,和冬奧並不衝突,反而給冬奧增添很多文化意味。”北京國家高山滑雪公司總經理吳世革說。

小莊戶村遺址具有典型的華北山地類村落特徵,在修整中,既有的村落格局和原本的植被,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來,並加固了遺址牆體,同時補充排水與照明。據介紹,賽事期間,許多外國運動員透過小莊戶村遺址,以最直觀的方式瞭解中國文化和自然風貌。而在賽後,這裡也成了冬奧村的核心景點之一。

賽後運營

後冬奧時代遺產怎樣利用

冬奧村裡,中國代表團曾經居住的地方,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這棟三層的小樓,位於冬奧村的一隅,從大門進去,走廊裡的展板上,貼著印有冰墩墩圖案的冬奧海報,海報上籤滿了運動員們的名字。

這棟小樓,保留著很多冬奧和冬殘奧元素,包括冠軍房裡的許多裝置,也都原樣保留了下來。冬奧村裡,運動員餐廳也常年開放,且保留了比賽時的菜譜,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延慶冬奧村,遊客在冬奧標誌前拍照。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住冠軍房、吃運動員餐、參觀冬奧影像展……在冬奧和冬殘奧結束後,據介紹,冬奧村的運營方,為冬奧村設計了諸多發展方向,包括高山、冰雪、假日等多種主題的文化體育活動。北京國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畢崇明介紹,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賽後利用的問題,同時也考慮到賽時和賽後銜接的問題。

在延慶冬奧村,建築的佈局被設計成一整套山地酒店的模式,餐廳則配合酒店建設,讓冬奧村在賽後,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改造,適應此後的運營,迎接和服務於遊客。

據介紹,開放之後的冬奧村,酒店、運動員公寓、相關的配套設施如展館、餐廳等,會全部向公眾開放,使這個冬奧和冬殘奧期間供代表團、運動員居住的地方,在賽後發揮最大的作用。

除了硬體之外,在冬奧和冬殘奧期間形成的管理和服務理念,也延續到了後冬奧時代。據介紹,在賽事期間,延慶冬奧村溫馨周到的服務、精細完善的保障,向全球展示了中國風采,也展現出北京這個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這些服務和保障的體系、理念等,同樣會保留下來,成為延慶冬奧園區的特色之一。

看點1

綠色生態山村

大山蒼茫,峽谷幽深,古木成群,靜水深流。良好的生態、優美的風光,是延慶冬奧村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這一特點也融在冬奧村的許多細節中。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冬奧村處在北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上,在夏季,這裡是納涼避暑的勝地,在冬季則受低溫影響較大。

為此,冬奧村設計了一整套生態供暖的系統,比如使用夜間的低谷電加熱鍋爐,白天則利用夜間儲蓄的熱能供暖;再如設計了連通各區域的暖廊,可以足不出戶到達冬奧村的任何地方。

節能之外,冬奧村還是一處“海綿型”山村,據介紹,延慶冬奧村透過建設下凹式綠地、滲透溝和雨水調蓄池等措施,可以對雨水全部回收利用,對生活汙水也全部進行淨化處理,實現再利用。

在冬奧村建設中,毗鄰的西大莊科村,經歷了搬遷重建的過程,並在冬奧之後,逐步回遷至原址。重新建設的西大莊科村,形成了一箇中國北方山村民俗文化展示區。西大莊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徐建喜介紹,村裡正在和冬奧村的管理方進行村企聯合的商討,“在過去,民俗旅遊是這個村子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而在未來,依託冬奧遺產,村裡也有了更多元的發展之路。”

看點2

文體旅相融合

如今,冬奧和冬殘奧會已經結束3個多月,龐大的冬奧遺產的整理和利用,也進入關鍵時刻,多項開發利用措施,正在緊張推進。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4月25日,延慶冬奧村即將開園。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其實,今年年初,也就是冬奧會尚未召開之時,文旅部、發改委、體育總局等就已經聯合印發《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規劃》,著重推動冬奧遺產的開發利用。

從北京市區到延慶小海陀山,再到河北崇禮,廣袤的區域,透過京禮、京藏、京新等高速公路,京張高鐵等線路,連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京張文體旅遊帶,並融入到了北京市“1小時交通圈”中。

延慶冬奧村,作為延慶奧林匹克園區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在京張文體旅遊帶建設中,也將獲得無限的空間,如《規劃》顯示,將以“海陀山奧運村為中心,全面整合松山、玉渡山、龍慶峽、阪泉體育公園等優質生態旅遊資源和八達嶺、石京龍、張山營大眾滑雪場等冰雪資源,持續推進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建設。”

事實上,對延慶冬奧村來說,它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同樣也會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讓這個“山村”樣貌的冬奧村,給更多人提供不一樣的文體旅遊體驗。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68 字。

轉載請註明: 延慶冬奧村:“小山村”連通古與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