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口水文站
濼口,是一個古老的黃河渡口,在濼口,有沿黃唯一的百年水文站,這就是濼口水文站。
據《山東黃河水文志》記載:1919年3月,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山東省濟南市濼口鎮設立濼口水文站,這是黃河干流上修建最早的水文站。
濼口水文站的首任站長是章錫綬,在他的帶領下,幾個站員於1919年3月11日開始觀測水位,4月11日開始流量測驗。當年10月13日,濼口水文站使用從美國進口的旋杯式流速儀測流,這是黃河干流上第一次使用流速儀測流。1920年3月1日,又開始含沙量測驗。
此後,由於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戰爭爆發、黃河改道等因素,濼口水文站長期舉步維艱,工作時斷時續:1921年9月,濼口水文站更名為水標站,1928年恢復濼口水文站名稱;1930年2月因移交停測,1930年11月恢復觀測,1937年因戰爭又停測;1938年黃河改道,山東黃河斷流,濼口水文站停用;1939年1月經偽建設總署重新設立,1945年7月再次停測;1947年1月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重新恢復濼口水文站;1947年5月,濼口水文站恢復觀測。在這段時間裡,濼口水文站有流量整編資料的年份只有12年,有含沙量整編資料的年份只有7年。
新中國成立後,濼口水文站步入穩定發展的軌道。從1953年起,濼口水文站相繼經過擴建、改建、合併等,先後更名或隸屬濼口水文分站、濼口水文總站、鄭州水文總站、位山庫區水文實驗總站、位山水文總站、山東黃河河務局水文總站、黃河水利委員會濟南水文總站等。199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濟南水文總站更名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水文水資源局,濼口水文站遂隸屬至今。
據介紹,100年來,濼口水文站的測驗水平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地變化、提高,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5個階段。人工階段:濼口水文站剛設立時還是民國時期,受制度、經費、科技水平等限制,河上測流沒有測船,全靠人力,測驗歷時長,測驗資料質量低。木船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只有木質測船,採用一錨一點法測流,設施裝置簡陋,操作費時費力,1957年,使用了長纜水力絞關移渡法施測,一錨可橫向擺進100米左右,窄深河道兩三錨即可完成,由此開啟了從人力向半機械化時代的轉變,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過河纜道的建成。吊船纜道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相繼建成並改建吊船過河纜道,同時用鋼板船代替了木船,加強了安全保障,縮短了測驗歷時,測驗條件得到初步改善。吊箱纜道階段:2007年12月,建成重鉛魚過河纜道,2016年,開始使用低水電動吊箱纜道。無人吊箱階段:2016年11月,黃委水文局啟動水文測報能力提升工作,山東水文水資源局在多年來研發改進吊箱的基礎上,研製開發出無人吊箱,2018年,在濼口水文站安裝使用。
今天的濼口水文站,是全國基本水文站和重點報汛站,開展有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水質、水溫、氣溫、冰情等觀測專案,常年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等各級防汛部門拍報水情,為黃河下游防洪、防凌及水資源排程提供各項水文資料,對黃河下游的治理開發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濟南日報 記者:趙曉林 通訊員:丁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