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隨《徐霞客遊記》遊齊雲山

由 公西成化 釋出於 休閒

  《徐霞客遊記》第三篇記錄的是“遊白嶽山日記”,白嶽山也是徐霞客遊歷的第三座名山。遊記裡的白嶽山也即是現在位於安徽的齊雲山。齊雲山古稱白嶽,位於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徐霞客曾兩次遊訪,寫有“遊白嶽山日記”。

  齊雲山與黃山南北相望,由齊雲、白嶽、萬壽、岐山等9座山峰組成,風景秀麗,自古就有“黃山白嶽甲江南”的美譽。景區東西綿亙16公里,大部分山峰高度都在580米左右,最高峰廊崖海拔僅585米,屬低山山嶽風景。齊雲山現有月華街、雲巖湖、樓上樓等多個遊覽區,景區內奇峰、怪巖、幽洞、飛泉、池潭、碑銘石刻、祠廟庵堂密佈,是一個集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摩崖石刻、山水風光於一體的道教名山。

  道教文化是齊雲山的一大特色,從望仙亭進入景區,就可見到洞天福地遺址及棲真巖,據稱洞天福地是張三丰墓遺址;而棲真巖則是齊雲山最早的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早在唐乾元年間(758一760年),道士龔棲霞就隱於齊雲山,開創了齊雲山道教的歷史。經過棲真巖後,開始登一天門直到三天門,一路所經過的赤壁丹崖中,那些天然或開鑿的大小洞窟中供奉的都是各路神仙。這也是山上景觀比較豐富的路線,巖壁下是道觀,懸崖上是石刻,仙氣十足,而又十分壯麗。

  三天門後是月華街,又被稱為“天街”。月華街半懸於峭壁之上,這條熱鬧的街市主要是道士和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香客、遊人遊覽和住宿之地。進入月華街,兩旁是白牆黑瓦,馬頭高翹的徽派建築,民居與古老道房相映成趣。現在,月華街居住的多為正一派俗家道士,他們既是山上的村民也是道士,農忙時忙於耕種,農閒時就在觀內休閒,亦農亦道,相得益彰。他們在山上生活、生產、修道,也為遊人提供食宿之所。

  真仙洞府是月華街的精華地段,數百丈高的懸崖崖壁下鑿有許多洞穴,供奉著各路神仙塑像。羅漢洞、老君洞、文昌洞、珠簾洞、玉虛宮等道教名洞排列有序,香火旺盛;洞旁數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形成碑道長廊。由於這些洞穴都鑿於懸崖之下,無論晴雨,總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簾,如“珍珠簾”般,十分好看。太素宮在月華街上,規模相當大,香客、遊人如鯽。月華街奇峰、怪巖、流泉、幽洞等自然景觀造化天巧;宮觀、道院、碑碣、崖刻、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加上齊雲山雲海天氣一年約有260多天,月華街常常雲霧繚繞,置身於此,宛若仙境一般。

  目前,月華街是齊雲山的主要遊覽和體驗地,其它幾處景觀尚待開放,或許正因為養在深閨,更增添了幾許魅力,引來不少遊人特意造訪。樓上樓景區便是其中之一。樓上樓處於齊雲山後山,與月華街西鄰。樓上樓又被稱為“第十三樓”,建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隨齊雲山自然地勢,在上下二層的石窟中順勢建起了這一座雄奇的閣樓,足見當時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以樓上樓景區區域,林深樹密,峰巒俊秀,古蹟遺存,是在齊雲山探古尋幽的好去處。景區內丹霞地貌洞穴發育而獨具一格,觀音崖、飛天蜈公、萬壽山、石佛塔、白雲崖等景觀,自然天成,十分秀美。

  齊雲山儘管許多景區都還靜待開發,卻也更顯其原始秀麗。如雲巖湖,河道縱橫,水光漣漪,駱駝峰、燈籠峰、詹東圖讀書檯及眾多的摩崖石刻分佈兩岸,渾然天成,碧水丹山,湖光天色;橫跨橫江之上的登封古橋,建於明朝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九孔石拱橋,造型古樸典雅,蔚為壯觀;齊雲山下,河流與村莊渾不在意地分出了“陰陽”,形成了天然太極圖,堪為奇觀。

  齊雲山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登臨之地,雖無其近鄰黃山之名氣,卻也小而秀麗,作為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可謂仙氣十足,頗有特色,是值得一遊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