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又創下一堆新紀錄,各大電商平臺銷售額屢創新高,與之相對應的是快遞總量再上一個臺階。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資料顯示,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
面對雙十一,剁手剁到手軟的消費者笑了、電商平臺賺了,而一些作為連線兩方的快遞小哥可能開心不起來。據報道,由於價格戰等因素,不少快遞小哥承擔的派件總量多了,但每單收入卻在下滑,導致“增量不增收”。義烏的一商戶直言,最便宜的時候(每件快遞費)可能是九毛一塊左右。這還是快遞企業的攬收價格,如果分攤到快遞員身上,單件快遞的提成恐怕更是低到不可想象。浙江義烏的一名快遞員表示,“每個單件,就是說我們提成收一個件現在差不多可以拿到一毛錢左右,下半年打價格戰我們就拿到五分錢一單。”
如此低的單票收入,讓快遞小哥們可能忙了大半天,盤點下來收入也沒有增加多少,其工作積極性難免會受挫,這不免就會連帶影響到工作質量。
之前有媒體曝光,某快遞企業的快遞站出現暴力分揀現象,工作人員將一堆包裹亂扔。分析來看,一方面可能來自於過多的包裹量需要按進度完成,為了趕時間,快遞員們也就不惜採取如此方式。另一方面,如果每個包裹所能獲得的收益過於低廉,這或許也會讓快遞員潛意識中對客戶包裹的價值認可度大大降低,對自己而言可能是“只值一塊錢的包裹”,因此對於包裹也很難配套良好的服務措施。
這類不規範行為自然是不被允許的,但深究起來,快遞員並不是唯一的責任人,快遞企業也要承擔管理不到位以及倒查是否因“價格戰”等問題挫傷了員工積極性等責任。
事實上,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對於消費者而言也弊大於利。表面上看,由於快遞價格包含在網購商品總價裡,這樣低的快遞費意味著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商品。但是,市場上不存在總是一方“佔便宜”而另外一方“吃虧”的交易。快遞小哥如果成為了快遞交易中收益最少的一方,服務質量也可能會有所下滑。哪怕不出現暴力分揀等較為惡性的行為,不按時送達、送達後不按客戶要求送貨上門等現象就無法杜絕。
此前圍繞快遞員能否將快件送貨上門的討論不斷。可是今年雙十一,有多少快遞員真正做到了將快件送到消費者家門口?而又有多少消費者為了較真,會對沒有送到的快件挨個去投訴?顯然,快遞送貨上門的承諾如果沒有了末端的實際行動,也將變成一紙空文。
就筆者本人而言,已經連續收到三個破損的快遞包裹,如果筆者都要為此去投訴,甚至會擔心出現快遞小哥拒送快件的後果。想必包括筆者在內的消費者心裡大多也清楚,連購買十幾塊甚至更低價格的商品,商家都能免費包郵,那相應的快遞費用會有多低。如果換位思考,在雙十一井噴的快遞總量以及超低的快遞服務價格面前,換成我們去從事快遞行業,又能為客戶提供多麼優質的服務?
快遞企業為了搶佔市場份額的“價格戰”,負擔不應該全部轉移至快遞員的派送費上。長遠來看,快遞小哥和消費者都會因此“受傷”。未來,一旦其他藍領工種收入持續提高,而快遞行業止步不前,人員流失就會加速。屆時,要麼出現快件擠壓無人送貨的場面,要麼快件服務費會大幅度提高。畢竟,服務市場的價格走向最終也取決於相關勞動力市場的人力配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