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知識,古人鑿壁偷光,期望用微光點亮夢想,由於古時媒介有限,書本便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現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變得多樣,以前的獨輪行走變成了現在的書本+網際網路兩條腿走路。面對深不見底的網際網路絡,我們每一個使用者都成為了渺小的“螞蟻”,住著網際網路為我們搭建的資訊繭房,樂在其中。
百度李彥宏
在2020中國網路媒體論壇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說了這麼一句話:“演算法應主動了解使用者的高階目標,而不是追隨本能喜好”,一時間引發了全網的熱議,演算法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且早在2017年演算法橫行之時,人民網便三評“演算法推薦”,提前敲響了警鐘。經過三年多的沉澱,我們真的瞭解演算法了嗎?
演算法是什麼?
簡單的理解,演算法其實就是一套評判機制,這套機制對平臺所有使用者都有效,無論是內容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要遵循演算法的規則。當我們進入這個平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進入了演算法的計算範圍,我們日常的習慣就會成為演算法為我們搭建資訊繭房的磚瓦,當我們習慣越明顯的時候,資訊繭房就會構築的越牢固,當你想要“破繭而出”的時候也會越難。
AI
不得不承認,演算法是網際網路時代非常偉大的一項發明,它實現了需與求的精準對接,同時也讓資訊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當我們每天圍繞演算法生活時,就會發現,這種生態與宇宙頗為相似,比如月球圍著地球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行星又會圍著太陽轉,而太陽也只是浩渺宇宙中的一顆恆星而已。我們每一個普通使用者就像是衛星一樣在圍著演算法轉,等待演算法的“投餵”。
之前網路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得資料者得天下,得資料者得演算法”,由此可見演算法固然重要,但是其基石卻是龐大的資料。從目前的局勢來看,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在演算法上不會有什麼代差,但是在資料豐富程度和可用性方面可能會有一定差距。當我們再三強調個人資訊重要性的時候,有些使用者可能很難抵擋7天影片VIP、10顆雞蛋的誘惑,面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有時候資料變得一文不值。
隱私
在理解了這個背景的時候,其實我們就不難理解各大平臺為什麼要瘋狂收集使用者資料,同時也時不時會被爆出各種竊取使用者隱私的問題。當平臺擁有了珍貴無比的使用者資料之後,才能構建屬於自己的演算法壁壘,當資料越多的時候,演算法壁壘就能構築的越高,越牢固,越容易在演算法之爭中獲得勝利。
演算法容易讓你一條路走到黑
演算法作為人類和機器的共同傑作,其實是非常懂使用者喜歡什麼的,“投其所好”便是它的一大特徵。當我們使用某平臺時,下次再開啟APP時是否覺得很多推薦的內容都是自己比較喜歡比較有興趣看的呢?其實平臺是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為了留住你,根據你的行為來分析你的興趣,然後給你打上一個標籤再將同類標籤的內容生產者的內容推薦給你,這樣便讓互不相關的兩個群體產生了交集。
其實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比如我們在短影片平臺喜歡看美食類影片,那麼演算法為我們推薦的內容多數都會是相關的,如果你喜歡看車評類影片,那麼演算法就會給你推薦各種關於車的影片。有時候演算法會讓你產生一種不習慣,同樣的短影片APP,你手機裡的和別人手機裡的推薦內容不一樣,當你想用別人的手機刷會兒短影片的時候,你就會遭遇水土不服。還有就是我們在各大平臺上經常看到的標題黨內容,其實就是根據使用者的好奇心理所打造的專屬文章,這背後其實也是演算法的原因。
短影片
我身邊有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朋友前段時間的時候一直情緒比較低落,在短影片APP裡經常會刷一些負面情緒比較重的影片,每天沉浸在其中難以自拔。但是過了幾天情緒好轉之後發現,每次使用短影片APP時推薦的還是各種負面情緒的影片,差點又把自己帶進了悲傷的坑裡。
其實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個性化推薦演算法都是在迎合我們的需求,正如李彥宏所說,演算法應主動了解使用者的高階目標,而不是追隨本能喜好。比如你特別喜歡看籃球,每天在各種平臺上刷籃球類的內容,不久後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被“籃球”包圍了,你伸長脖子想要看看圍城之外的世界時,就會發現,難!當這種情況發生在學生群體之上時,有些學生本來自控能力就差,現在加上演算法的引導,學習可能真的要成為老大難的問題了。
對於成年人來說,同樣不例外,在你有了金錢資本的時候,當你陷入到一個愛好中時你會發現,自己的錢包在被掏空。比如當你有一次在購物平臺買了一款心儀的口紅後,你會發現平臺每天都在給你推薦各種口紅相關類產品,有些甚至是你聽說過沒見過的,再給你推薦一些優惠活動,忍不住就剁手了,久而久之,可不就成了月光族了嗎?
購物
演算法可能會讓我們的眼界變窄,會讓我們一條路走到黑,但是演算法的初衷是給我們推送關注的內容,喜歡科技,就多給你推送科技資訊,關注教育,就多給你推送教育新聞。這種有針對性的推送初衷是好的,至於為什麼在使用過程中會讓人視野變窄,可能和人本身也有一定的關係,演算法無好壞。
我們又該如何突破資訊繭房?
資訊繭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透過對網際網路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資訊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對於如何突破資訊繭房,其實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因素是集中在人之上。演算法是冰冷沒有情感的,而人則有思維能力、情感溫度、價值取向等,當我們在使用演算法時,應該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面對演算法推薦的迎合自己喜好內容之時,學會拒絕,如果一味的沉浸其中,資訊繭房效應只會越來越嚴重。
學會拒絕
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現在卻只是敲幾下鍵盤的事情,在面對資訊繭房效應時,我們也可以學會以慢制快。比如說,以前我們瀏覽內容更多的是直接搜尋,瀏覽推薦的情況可能並不多,現在我們也可以學會用網頁,用搜索引擎,用盡量原始的,沒被多次加工過的資訊,在演算法之外覓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人充當一個需求分發的演算法角色,將自身的多元化需求分發給不同的平臺,當資訊繭房效應形成時,我們仍舊可以在不同平臺、不同愛好之間轉化。比如查詢一些專業的內容時,我們不去綜合類網站查詢,而去垂直類的平臺。另外就是關乎平臺方的演算法最佳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完善,需要不斷努力。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隨時補充。
文章最後,再借用李彥宏的一句話“當演算法成為網路媒體平臺開啟資訊世界“任意門”的鑰匙,使用者到底是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還是一個更小的世界?演算法雖無罪,但演算法不能只給使用者“易牙,豎刁,衛開方”,這些人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討好齊桓公的。演算法也要給他們理智喜歡的“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