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本是落後之地,是如何發展成半導體產業中心的?

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的經驗證明,每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都將為全球各個地區的經濟起飛提供一個新的機會。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帶動了英國倫敦、曼徹斯特,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美國底特律從一個小城發展成美國的汽車城;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助推舊金山灣區矽谷、日本九州島的繁榮。

九州在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半導體工業作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之一,最早在美國形成規模,上世紀70年代一度獨佔鰲頭。日本政界、企業界很早就認清了半導體工業的巨大潛力。從60年代開始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半導體產業加以扶持和保護。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積體電路的研究與設計,使得日本半導體工業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飛速發展。

在這種形勢下,日本九州不失時機地選擇了半導體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到了1985年,九州的積體電路產量已經佔到日本的44%,是當時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矽谷的世界第二大尖端技術工業集中區,並被稱為矽島。

現在,日本近四成半導體產品出自九州,它雲集了200多家世界頂級半導體裝置製造商及零部件製造商,索尼、東芝、日立、三菱、富士通、信越化學工業、東電電子等知名公司都在此設有生產基地。2017年日本九州半導體制成品出口額約1.4萬億日元,佔到了國內份額的22%。

九州半導體崛起之路

九州位於日本四大島最南端,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人口1400萬。行政區域包括今天的福岡、佐賀、長崎、熊本、大分、宮崎、鹿兒島、沖繩八縣。其中,長崎、沖繩在二戰破壞嚴重,幾為廢墟。

歷史上,九州是日本通往亞洲大陸特別是中國的門戶,中國文化多透過此島輸入。明治維新後,九州逐漸發展成日本化學、鋼鐵工業中心。1967年,三菱機電公司首先在九州建立半導體工廠。70年代中期,這裡的半導體工業迅速發展。1975年,九州積體電路產量為9500萬隻,佔全日本的三分之一。到80年代中期,九州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工業生產基地。

1985年產量達到60億隻,同年,美國著名的快捷半導體公司在長崎縣建成積體電路工廠,使九州所有的縣都有了半導體工廠,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商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在日本的分廠也設在這裡。在80年代末,全球約有15%的半導體矽片在九州生產,九州島半導體年產值為日本全國年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崛起,在獨特的道路上

眾所周知,美國的矽谷是在斯坦福大學與一眾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九州半導體工業起步之初,既沒有一座世界一流大學,那麼它的高技術密集型半導體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優越的自然條件的一大因素。九州氣候溫和,溼潤多雨,豐富的水資源以及未受工業汙染的自然環境,為半導體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積體電路生產需要大量的水,一個較大的工廠一天就要消耗掉1000噸清淨的水,且對水質要求極高。半導體工廠的“超淨車間”對塵埃的限制也極其嚴格,粒徑小至幾微米的塵埃就能導致產品的報廢。

而九州環境恰好有適合積體電路發展的自然條件,像日本很多大規模積體電路工廠廠址就選在了素以水質良好、生產燒酒聞名的熊本市。2005年左右,日本九州島生產半導體的企業就已超過600家。

半導體工業消耗原材料少,產品雖小价值高,運費低廉,僅為產品售價的0.2%-0.5%。因此,它可以選擇比較偏遠、分散的地區發展。低廉的地價、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發展半導體工業的一個重要條件。在當時,九州因為工業比較落後,就業機會少,使得這裡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另一方面,九州不僅海運方便,而且有完備的航空運輸條件,各縣都有較大的機場。

六七十年代半導體產業興起,九州當地政府正是看準這一形勢,及時制定了各項優惠和鼓勵措施,以吸引半導體工業在九州落地、發展。各縣在工程建設、交通、供水、供電、能源等方面為半導體工業提供幫助。當地的企業也積極充當半導體工業的配角,主動為半導體工業協作配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產業鏈。九州地區的30多所公立、私立大學也開始設立半導體設計、系統情報、電子器件、奈米材料等與半導體相關學科專業,源源不斷地為九州半導體行業輸送人才。

這一切,促使九州的半導體工業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發展起來。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特別是2016年熊本地震,一部分企業關閉、撤離、重組,九州半導體工業在日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隨著影象感測器、汽車用半導體等附加價值較高的電子零部件產品的發展,九州半導體工業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暫無人能夠撼動!

回顧日本九州半導體工業發展之路,對於立足打造世界級半導體產業群的中國來說也有很多值得借鑑之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42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九州本是落後之地,是如何發展成半導體產業中心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