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編輯導語:在過去的一年中,網際網路整體的大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無論是營銷人還是運營人都遇到了不小的難題,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探索出適合環境發展的方法。關於2021年的品牌發展,本文作者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

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回望2020,流量焦慮、廣告失靈、增長乏力,仍然是營銷行業熱議話題,疫情之下,危機四伏,也倒逼行業思考本質,重新審視自我與外部環境,在逆境之中迭代進化。

過去一年,品牌營銷圈少了很多刷屏H5,病毒影片,更多被熱情追捧的是關於直播、私域、新消費。

直播帶來了更高效的互動方式,私域使品牌和使用者親密連線,新消費品牌給了我們全新的品牌增長範本。但熱鬧歸熱鬧,回過神來還得看用在自己身上是否有效,並思考真正改變的和不會變的是什麼。

這篇文章既是我的一些觀察理解,也會是我接下來一年關於品牌的初步行動指南。

一、從品牌營銷到使用者運營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在思考品牌營銷和使用者運營的關係,去年寫過一篇文章《誰砍掉了我們的預算》,談到品牌人能力迭代,在思維和技能上應該向運營人學習。

現在我更加篤定這一點,並且嘗試更系統性的闡釋這個思維的轉換邏輯和方法。傳統的品牌營銷是case by case的模式,每年做幾波大的campaign, 以期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好感度,然而在當下這種方式卻面臨種種考驗:

首先是資訊爆炸時代,在碎片化的媒體傳播環境中,品牌期待透過優質的內容出圈基本上是個低機率事件。

想要提升機率,多需要以犧牲品牌相關性為代價,同時提升預算增加初始曝光度,即便最後資料不錯,也很難衡量這種單次爆發式、非精準的觸達對品牌好感度提升有多大幫助,轉化更不用說。

其次是消費者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對品牌的好感度部分轉移到產品&服務體驗本身,消費者不再唯大牌,不會輕易被廣告洗腦。

前幾年大家一直在談怎麼“品效合一”,現在想來這是個偽命題,品牌廣告的傳播天然難以帶來直接轉化效果。

但為什麼不換個思路 ——效品合一,在公域到私域的轉化過程中,做好服務體驗,傳達好品牌理念,再透過良好的產品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美好,這本身就形成了效品合一的閉環。

我發現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從品牌營銷的思維轉換為使用者運營的思維,從間歇性大曝光式的營銷為主,變成以使用者為中心持續性溝通式的運營為主。

更大的契機是,如今數字化技術可以支援我們更精細化的做使用者運營,幫助我們在公域平臺更精準的找到使用者,在私域平臺做分層運營,因此不管在公域還是私域,我們都可以離使用者更近一步,和他們產生真實的連結。

二、使用者運營是個系統化工程

這裡的使用者運營具體做什麼?並非只是做APP運營、社群運營,而是如上面所說,強調一種思維方式。

即基於數字化工具,在公域和私域與分層後的目標使用者持續溝通,建立強關係,從而整合性的長期的促進效果轉化和品牌口碑,而不是僅僅靠每年幾次不大不小的campaign來達成。

由此來看,使用者運營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數字化工具找到目標使用者並支援分層運營;需要在全網搭建精準投放和新媒體運營矩陣;需要差異化的品牌內容傳遞精神核心,為品牌背書,積累勢能;需要帶貨性內容鮮明的說出產品和服務的優勢;需要在私域針對不同客戶提供高效的對話和服務、資訊等等。

至此,不必再過度糾結於做品牌or做效果,因為所有事都是一件事,所有事都在為”使用者運營“這件事賦能,也應當為”使用者運營“賦能。

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所有的事都是“使用者運營”一件事

而當下很多企業分散、各自為戰的組織架構,難以形成合力應對當下的變化,一些傳統企業因為對使用者資料的積累毫無意識,在數字化轉型期很難讓線下的業務在線上佔據優勢。

反觀近幾年興起的新消費品牌,可以說是在中國新媒體環境和數字化土壤下生長出來的新物種,之所以增長效率如此之高,跟他們系統化的使用者運營有著極大的關係。

完美日記擅長精細化投放和運營,花西子不斷與使用者共創產品和內容,喜茶基於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及心理來打造「靈感」共鳴,但仔細看他們的動作,會發現他們靠的是從公域投放、私域運營到產品體驗、資料運營的全域全流程深度使用者運營,而非單一的運營優勢。

三、KOL、KOC和普通消費者

使用者運營的核心是,使用者分層。不管是在公域還是在私域,消費者首先是由三層構成:KOL、KOC和普通消費者。

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之所以呈現這張結構圖,是我認為不管是KOL(關鍵意見領袖)還是KOC(關鍵意見消費者),都需要基於真實的品牌體驗,每一個KOL同時也是KOC,否則在新一代的消費者眼裡,已經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於是公域和私域運營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如何獲得這裡面真正使用產品的KOC/KOL的認可和傳播,繼而獲得普通消費者的參與和認可?

三頓半最初是在“下廚房”這個APP上成名的,因為這裡聚集了一大批美食愛好者,三頓半透過贈送產品和讓使用者參與測試改進積累了一大批KOC種子使用者,產品成熟之後進入淘系以及小紅書的視野透過做分層內容營銷。

對於已經有使用者積累的品牌來說,KOC群體可以從企業的使用者資料中找到。

比如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有老帶新活動,持續推薦產品的前100位,可以說是品牌的核心KOC了。這群人值得透過線上或線下社群的方式聚集起來做深度運營,比如產品意見收集、知乎小紅書等公域平臺的內容共創,以及基於對品牌深度參與後的二級分銷,最終成為情感和利益結合的品牌共同體。

KOL仍然對品牌有很大的影響力,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製造勢能。從完美日記在小紅書的投放,呈現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少量頭部KOL來帶動,但主要聲量都來自於KOC群體,不得不說小紅書天然有著清新脫俗的KOC種草氛圍。

四、總結:流量的背後,是人

過去,流量在一些營銷人眼裡可能是統計學上的一堆資料,一個廣告曝光多少,點選多少,轉化多少,不管是使用者、潛客、粉絲都被統稱為“流量”。

隨著近年各大平臺流量趨於穩定,紅利消失,競爭加劇,價格上漲,反而倒逼我們迴歸營銷的本質,發現流量背後人的需求並高效滿足需求,於是直播、私域等更直接、更貼近使用者的運營方式興起。

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到了2021年,私域似乎是一道必選題,但衡量要不要做以及做到何種程度的唯一標準是:能否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或額外的價值,而非考慮是否每天都有內容觸達客戶。

實際上大多數產品線單一的品牌都沒有必要保持日溝通,如果是割韭菜式的打擾,那麼做私域的結果就是嚇跑原本對你好奇的使用者。

私域運營是品牌-使用者長期關係的培養,它意味著服務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意味著不能像從前的營銷方式一樣簡單粗暴,而是長期主義的向用戶的“情感賬戶”充值,從而收穫使用者的價值回報,從一個路人變成普通消費者,從普通消費者變成願意給品牌做口碑裂變的KOC。

記得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百勝中國的運營負責人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說用企業微信對門店運營體系進行整合做私域之後,有天早上一位顧客在群裡@餐廳經理,希望把早餐送到另外一個地方,餐廳經理沒有說多餘的話,回覆一句“好的”,事情隨即解決了。

我們擁抱技術,是因為它能夠使人類生活更便捷美好,而只有當技術掌握在利他主義的創造者手裡,每個人的需求才會被看見,真正的美好才將抵達生活現場。

2021,向人心,再近一步。

作者:Lemon;公眾號“檸檬了嗎”(ID:bzcopy)

本文由 @Lemon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39 字。

轉載請註明: 2021,從營銷人到運營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