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6日電(記者 張尼)“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將採取線上、線下一致的報銷政策,網上看病報銷從門診慢特病開始……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的一份指導意見明確了“網際網路+”醫保支付範圍。與此同時,目前多地已經開始積極試水網上看病報銷。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意味著“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已進入了實操層面。
“網際網路+”醫保支付範圍確定 網際網路醫療迎“爆發元年”?
今年,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民眾對網際網路診療的需求井噴,也有人將2020年稱為網際網路醫療的“爆發元年”。
國家衛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資料顯示,在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時,一些第三方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的診療諮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今年10月2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衛健委透露了一組最新的數字:目前,中國已經有900家網際網路醫院,遠端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的地級市2.4萬餘家醫療機構,55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可以提供線上服務。
當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擁抱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醫療的配套措施也在加緊跟上。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層面就有多份涉及網際網路醫療的重磅檔案出臺。
7月,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援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啟用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要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此後,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及醫保政策“鬆綁”的問題。
本月初,國家醫保局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機構可以透過其依託的實體醫療機構,自願“簽約”納入醫保定點範圍,“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將採取線上、線下一致的報銷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還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解決慢性病患者複診取藥的有關經驗做法,納入常態化工作,明確了“網際網路+”醫保支付的範圍和方式。
例如,“網際網路+”醫保支付的範圍是門診慢特病等複診續方需求,參保人在本統籌地區“網際網路+”定點醫療機構複診並開具處方發生的診察費和藥品費,可以按照當地醫保規定支付。醫保負擔部分由當地醫保經辦機構與實體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直接結算。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秘書長、易複診總經理馬光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新政策提出醫保要加強網際網路診療的支援力度,進一步清晰了網際網路診療這種新型醫療行為的報銷範圍,包括診療行為、複診購藥以及外延處方等方面,是一個非常完善的指導檔案。
“可以說‘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已進入了實操層面,對醫保支付改革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馬光磊說。
多地試水網上看病報銷 就診不必跑醫院
國家層面釋放積極政策訊號的同時,不少地方已經提前“試水”。
今年4月,青島市醫保局探索在實體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進行醫保支付的創新服務。
複診患者可透過微信公眾號“青島醫保”,選擇市立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透過影片或圖文的方式與醫生進行線上諮詢。
線上醫生在核驗患者複診身份後,開出複診處方,經第三方處方流轉服務平臺將處方送給患者,患者收到簡訊即可選擇醫保定點藥房,藥房收到訂單後,將藥品連同統籌報銷結算單、藥事服務單送藥上門,患者收到藥品後,可選擇醫保支付,真正實現患者足不出戶即可問診、續方、購藥、醫保支付報銷的一站式診療服務閉環,破除“因藥就醫”難題。
在北京,一些醫院的“雲診室”掛號也可醫保實時結算。今年10月,首都兒科研究所透過“網際網路+”醫保資質稽核,成為北京市第一家醫事服務費實時結算,藥品、檢查檢驗線下醫保結算的兒科醫院。這次網際網路診療系統升級,還開通了檢驗檢查申請單、住院證開具和線上預約線下號源等功能。
首都兒科研究所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10月23日,該院透過“京醫通”平臺完成網際網路診療的患者人數為4022人,9月份就診量環比增長59.1%,外地患者佔比73.1%,本地患者佔比26.9%,其中,皮膚科、消化內科、保健科、內分泌科接診量最高。
在上海,目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網際網路醫院已開通醫保異地線上結算,示範區三地參保人員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醫院,使用手機完成複診配藥和線上支付。
隨著地方試點展開,關於網際網路診療的醫保政策也在不斷規範完善。
例如,本月起,《天津市“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正式執行。
依照管理辦法,定點醫療機構為參保患者提供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應在其線下實體醫療機構診療科目範圍內,不得超出其網際網路診療科目範圍,僅限能夠線上獨立完成的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定點醫療機構為參保患者提供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限定醫保支付病種,符合醫保支付病種範圍的,醫保基金按規定支付。
網際網路醫療怎麼監管?專家:實現資訊可追溯
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由76.9億人次增長到87.2億人次,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5.6次提高到6.2次,入院人數由21053萬人次增長到26596萬人次。
民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看病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無疑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公佈,其中也明確提出“支援社會辦醫,推廣遠端醫療”。
不過,作為新生事物,隨著“網際網路+”醫療支付的推進,醫保基金的監管壓力是否會增加?如何提升監管效率?不同型別平臺今後面臨怎樣的發展路徑?這些成為外界最關心的問題。
馬光磊在採訪中分析稱,最近的醫保新政策反覆強調了協議管理的重要性,其中在申請“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補充協議基本條件中,明確提出要保留參保人診療過程中的電子病歷、電子處方、購藥記錄等資訊,實現診療、處方、配藥等全程可追溯,因此會促使醫保、醫院、處方流轉平臺或者藥店共同簽署流轉協議,這裡面需要各司其職,多方共同監管。
他強調,多方共同監管首先需要實現資訊的互聯互通、實時共享。要打破醫療、醫藥、醫保之間資訊孤島,建立起“三醫聯動”的監管機制,在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的同時,實現診療、處方、配藥等全程可追溯,保障醫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傅虹橋分析稱,國家醫保局最近印發的“網際網路+”醫保新規並非將醫院和第三方平臺區別對待,明確了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的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醫保支付實現路徑。
傅虹橋表示,這體現了只要是符合規定的網際網路醫療機構,醫保部門將一視同仁,促進線上、線下公平競爭,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業態發展。
“整個行業還處於初始階段,很多相關的政策還在探索中,老百姓的認可度還需要培養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板會逐漸彌補。”傅虹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