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如何聚焦青少年網路生態治理初探

近日,微信申請“微信兒童版”商標、QQ推出“青少年模式”引發關注。在該模式下,聊天顯示拼音,QQ看點僅推送學習內容,娛樂功能、使用時長和內容池均受特殊限制。此前,抖音、快手、微博等多家平臺也已上線“青少年模式”。隨著網際網路對於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青少年陷入網路虛擬世界漩渦的現象也日趨加重。為青少年群體營造向上向善的網路空間,加強網路生態治理有賴於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其中平臺責任尤為關鍵。

青少年深陷網路漩渦的風險隱患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第10次全國調查資料顯示,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高達99.2%,“全民上網”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網路授課的模式更使得手機、電腦成為青少年必備的學習工具。有記者調查發現,在居家學習期間,學生們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1—5小時之間,甚至有24.19%的學生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已經出現比較明顯的網路依賴症。

豐富的網路平臺在滿足知識獲取、興趣培養、娛樂消遣等多重需求的同時,基於網際網路平臺本身的產品特性和內容池,也給青少年帶來諸多風險隱患,網路沉迷、行為失範、價值扭曲等問題接踵而至,其危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接觸不良資訊風險。網際網路具有開放性、多元性、互動性等特點,內容良莠不齊,很多消費至上內容充斥其間。有些圖文和影片為博眼球,採取獵奇的表達方式。此外,網路資訊平臺還能夠實施個性化和精準化推送,青少年群體一旦誤觸不良資訊,後期同質化資訊還將被大量推送,其危害不言而喻。

第二,網路犯罪風險。網際網路並非法外之地,任何人都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青少年群體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網路言語的失範甚至會將他們送進監獄。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路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指出,明星名譽案七成被告為青少年,使用飯圈“黑話”“影射”、使用侮辱性語言、捏造事實等均構成侵權。

第三,危害身心健康風險。青少年群體意志力和自制力相對較弱,長時間聚焦網路,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種種疾病,對於處在身體發育階段的青少年群體尤為不利。由於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還容易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此前,媒體報道的長春一95後青少年連續上網三天猝死網咖、咸陽19歲少女連泡網咖6個月手指變形等,說明這類現象值得警惕。在心理上,青少年群體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莠不齊的網路內容、低俗的網路語言、亞文化交際等亂象也容易導致青少年走上歧途。

第四,個人隱私洩露風險。中國社科院的調查顯示,青少年應對網路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45%的青少年在註冊賬號時不太關注使用者協議,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太瞭解。重者甚至被“人肉”,遭受網路暴力,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部分短影片與網路資訊聚合平臺就曾把青少年懷孕的影片進行上傳,不僅侵犯隱私權,而且還違反公序良俗,挑戰道德底線。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平臺“青少年模式”正當時

2019年12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頒佈《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指出網路資訊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建立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機制,鼓勵網路資訊內容服務平臺開發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網路產品和服務,便利未成年人獲取有益身心健康的資訊。

在國家網信辦統籌指導下,西瓜影片、好看影片、全民小影片、嗶哩嗶哩、秒拍、波波影片、看了嗎、微視、A站、美拍、小影、梨影片、第一影片、微博14家短影片平臺,以及騰訊影片、愛奇藝、優酷、PP影片4家網路影片平臺率先試點,統一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各大平臺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更加註重功能限制和專屬內容池打造。作為一種外在規約並降低社交風險的網路生態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第一,當好內容“把關人”,助力青少年接觸更多健康有益的內容。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表示:“網際網路高速發展過程中的未成年人既是網際網路原住民,又是網路世界中的脆弱群體,防沉迷系統相當於在影片應用中建立了一個內容庫,把符合設定要求、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內容以專屬內容庫的形式,呈現給青少年觀看。”

當前,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平臺正加緊最佳化推薦機制,提供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網路產品和服務。例如,愛奇藝精選了一批教育類、知識類內容放在首頁,且無法開啟直播功能;好看影片力推教育、體育、社會、文化歷史等內容;微視為青少年提供安全小課堂,助力青少年提升網路安全意識;微博也同樣精選了教育類、益智類的內容進行推薦,並對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進行過濾。

第二,增加時間限制,預防青少年上網過度。在B站、抖音、快手、愛奇藝等影片平臺“青少年模式”下,每日在該平臺使用時長限制在40分鐘,且每日22時至次日6時無法瀏覽。此外,在單日使用時長超過40分鐘後輸入密碼才可繼續使用。

第三,最佳化功能許可權,助力提升使用效率。例如,在快手“青少年模式”下,使用者無法開啟直播和瀏覽同城頁面,也限制了充值、提現、打賞等功能;微博的“青少年模式”也取消了微博熱搜榜、超話打榜等功能,並且無法看到他人評論內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評論區亂象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嗶哩嗶哩首頁工具欄僅保留“直播”“推薦”“追番”三大欄目,無法打賞和充值大會員;喜馬拉雅平臺只能收聽適合未成年人的內容,非許可權內容無法下載、訂閱和購買,也無法閱讀小說;QQ還推出“青少年模式”的高階設定和聊天訊息顯示拼音開關等學習型功能。其次,手機系統本身也針對青少年群體作出努力。以iOS系統為例,家長能夠建立並管理兒童賬戶,使用“購買前詢問”功能,限制在iTunes、APP Store等應用商場的購買許可。

第四,便於家長監管,瞭解青少年用網情況。以騰訊影片為例,監護人能夠繫結孩子賬號,從而在微信小程式中檢視孩子的影片觀看時長和遊戲列表。此外,快手等APP都設定了彈窗,開啟APP的時候,軟體將會以彈窗的形式提醒監護人設定“青少年模式”,且在開啟或者關閉“青少年模式”的時候都需要輸入獨立密碼。

新模式仍需再升級

目前來看,公眾對各大平臺的“青少年模式”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為,當前的“青少年模式”類似雞肋,在一定程度上流於表面。

首先,受技術侷限,平臺方難以準確甄別使用者身份。平臺的身份認證一般透過身份認證服務商完成,但目前許多平臺方無法分辨手機是否掌握在未成年人還是家長手中。若青少年利用長輩的身份資訊註冊APP軟體,也可以繞過“青少年模式”限制。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從95後開始,新一代青少年就開始成長在網際網路環境當中,05後則幾近完全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媒介語境下成長,他們都是經典意義的網際網路時代“原住民”。“原住民”們對網路媒介的認知往往超出家長的想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文化經驗,繞過“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其次,平臺還存在一定漏洞,特殊模式易於破解。平臺積極開發“青少年模式”的同時,也有人設法破解,只要在瀏覽器進行關鍵詞搜尋,就能找到大量破解教程。也有網民發現,在“青少年模式”下,依然可以使用QQ上的小程式玩遊戲。在這種情況下,特殊模式的設定便流於表面,網路行為還需依靠個體自律。

再者,使用時長“一刀切”的方式並不合理。“青少年模式”注重青少年時間管理,但不同年齡階段所需的使用時長並不完全等同。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群體,設定不同的使用時長量化標準。

此外,青少年隱私保護仍需加強。目前,絕大多數平臺在其制定的“青少年模式”中都沒有關於青少年隱私保護的特別宣告,也未對潛在的隱私洩露風險進行提醒,隱私安全問題還有待觀察。

“青少年模式”是智媒平臺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做出的一次積極嘗試。當然,各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仍處在起步探索階段,還有大量技術問題有待改進和完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並最佳化。希望平臺能夠持續在身份確證、內容把關、場景最佳化、時間限制、資訊推送和隱私保護等問題上下功夫,勇擔平臺責任,聚焦青少年網路生態治理,積極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助力青少年群體“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員 張力、見習助理研究員 謝怡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08 字。

轉載請註明: 平臺如何聚焦青少年網路生態治理初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