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來了,帶鐳射雷達的量產車來了!馬斯克您怎麼看?
全球第一輛真正買得到的 L3 級自動駕駛量產車,正式上市了。
2021 年 3 月 5 日,本田正式發售了搭載 5 個鐳射雷達、具備 L3 級自動駕駛能力的量產車型 Legend Hybrid EX,含稅價格為 1100 萬日元(約合 66.4 萬人民幣)。目前,該車型限量生產 100 臺,以租賃形式在日本本土銷售,租期為 3 年。
這使得 Legend Hybrid EX 成為全球第一輛通過當地法規認證、允許正式上市銷售、具備 L3 級自動駕駛的車型。當前市面上汽車的自動駕駛水平,普遍為 L1 和 L2 級別。一些車廠比如特斯拉,能實現 L2.5 級。
從 L2 到 L3,是自動駕駛技術質的飛躍。兩個級別最大區別在於,是否需要人類駕駛員時刻盯著路況。2017 年,奧迪曾宣佈 A8 車型將配備鐳射雷達感測器和 L3 級自動駕駛,但由於沒有透過各國法律法規的准許,至今消費者都體驗不到該車型的 L3 級自動駕駛功能。
Legend Hybrid EX 的 L3 級自動駕駛技術名為 HONDA Sensing Elite,是在 HONDA Sensing 基礎上升級而來。新增加的功能包括 Traffic Jam Pilot(交通擁堵導航)、Hands off(從方向盤上移開雙手,獲得了日本的交通許可) 和 Emergency Stop Assist(緊急停車輔助)。
感測器配置方面,這款車型安裝了 5 個鐳射雷達、5 個毫米波雷達、2 個前視攝像頭和 12 個超聲波雷達。其中,鐳射雷達搭載在量產車型上,尤為引人關注。
事實上,不止本田,在 L3 級自動駕駛用不用鐳射雷達這個問題上,大部分車廠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自 2020 年中,陸續有車廠宣佈配備鐳射雷達的高階車型或技術路線:傳統車廠有賓士(S 級)、寶馬(iX)、沃爾沃(XC90)、雷克薩斯(LS 系列)和長城汽車(咖啡智駕戰略)。新造車勢力有小鵬汽車(代號 D55)、蔚來(ET7)、智己汽車和哪吒汽車。這些車廠搭載鐳射雷達的車型,大部分都計劃在 2021 至 2022 年間上市。
唯有特斯拉依然堅持純視覺方案,不用鐳射雷達。其 CEO 馬斯克曾公開表示:“鐳射雷達是個愚蠢的解決方案,誰依賴鐳射雷達誰就完蛋”(Lidar is a fool.Anyone relying on lidar is doomed)。
鐳射雷達和純視覺的分歧在哪?
鐳射雷達和純視覺方案的分歧點,出現在車輛的“感知”環節。回想一下人類開車的過程,抽象出來共有三步:1. 感知車輛前進路線和周圍環境;2.根據環境在大腦中做出決策;3.執行剛剛做出的決策。
在感知環節,自動駕駛系統通常會用到四種類型硬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鐳射雷達和攝像頭。它們各有優缺點,在自動駕駛方案中,適用於不同的任務。
毫米波雷達的原理是發射毫米波段的電磁波,利用障礙物反射波的時間差確定障礙物距離,利用反射波的頻率偏移確定相對速度。毫米波雷達的優點是穿透霧、煙和灰塵的能力較強,除了大雨天都能穩定執行,缺點是解析度偏低,無法分辨探測目標是什麼。
和毫米波雷達原理類似,但超聲波雷達發射的是超聲波,透過計算反射回來的時間差,最後換算成距離。這種感測器最大的優勢是低成本,單個超聲波雷達售價僅為數十元,一套自動泊車系統的硬體成本不到 200 元。相比之下,毫米波雷達售價要到千元級別。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發射距離不遠,通常用於短距離測距。
鐳射雷達發射的是鐳射束,透過測量反射訊號的到達時間、強弱程度等引數,確定目標的距離、方位、運動狀態和表面光學特徵。其優點是,探測精度更高,不受光照影響,可全天時工作,能快速復建出 3D 模型。但其缺點也很明顯,成本相對高昂,且對氣象條件要求嚴格,極端天氣下無法使用。
攝像頭優點是解析度高,且成本相對較低,但依賴於強大的深度學習演算法來識別物體。在逆光、暗光或惡劣天氣下,攝像頭也會暴露出很大的短板,基本不可用。
(圖片來自 Livox)
依靠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和攝像頭三種類型感測器,很多車廠都做到了 L2 級自動駕駛,比如特斯拉、凱迪拉克、寶馬、賓士、沃爾沃、日產。
自動駕駛分級最權威的是 SAE(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版本。按照 SAE 的分級,L2 稱之為“部分自動駕駛”(Partial Automation),要求同時實現 ACC(自適應巡航)和 LKA(車道保持輔助),但依然需要人類駕駛員時刻盯著駕駛環境,以備在出現緊急狀況時隨時接管。
L3 級是“有條件自動駕駛”(Conditional Automation),人類駕駛員已經不需要時刻盯著駕駛環境,汽車可以自動超車、自動變道。但在發生緊急狀況時,汽車依然會通知人類駕駛員接管。
可見,從 L2 跨越到 L3,最大區別在於,人類駕駛員是否需要時刻盯著路況。要實現 L3 級,要求汽車擁有更加出色的感知能力,可以替代人類實時監測駕駛環境。
大量的實驗和資料已經表明,光靠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不足以讓汽車擁有 L3 所需的感知能力。如上所述,4 種感測器硬體各有所長,攝像頭解析度高,能透過演算法來實現物體識別,但測距精度弱,而且在弱光和黑暗環境下適應性差。而鐳射雷達測距精度高,在弱光和黑暗環境下效能更佳,能彌補攝像頭的不足。
想做 L3 級自動駕駛方案的廠商,基本都增加了鐳射雷達來感知外界環境。鐳射雷達與純視覺看似存在爭論,但大部分車廠的自動駕駛技術路線裡,本來就有鐳射雷達的存在,只有特斯拉堅持不用。
馬斯克認為,既然人類可以透過視覺收集資訊、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進行安全駕駛,那自動駕駛也能。這種技術路線倒也很符合他對“第一性原理”的追求。他直白地宣稱“鐳射雷達就像是人類身上的闌尾”、“即使(鐳射雷達)完全免費,也不會用它”。
目前,特斯拉的感知感測器配置包括 8 個攝像頭、1 個前置的毫米波雷達和 12 個超聲波雷達。自 2016 年起,特斯拉旗下車型都配備了這套感測器,或者類似的版本。
依靠這套感測器配置,再加上一顆自研的 FSD 晶片,特斯拉迭代了 Autopilot 2.0 和 Autopilot 3.0,透過 OTA 推送了 NoA(按導航輔助駕駛)和 FSD(全自動駕駛)功能(仍在測試期),讓其自動駕駛水平到達 L2.5 級。
不過,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方案曾惹出過幾次禍端。2020 年 6 月,一輛開啟了自動駕駛功能的特斯拉,在臺灣一段高速公路上,撞上了已經側翻在路上的白色貨車。車主本以為車輛遇到障礙物會自己停下來,但沒想到它以 110 公里/時的速度,徑直撞上了前面的貨車。
《每日經濟新聞》援引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楊勝兵報道,攝像頭有天生的缺陷,當有較強的反光,或者以白色為基調的物體時,可能會判斷成雲朵甚至認為沒有障礙物。特別是在強光線下,特斯拉這套方案的缺陷比較明顯。即使特斯拉還配備了毫米波雷達,但受限於感知距離較短,如果車速過快,系統也無法迅速響應。畢竟演算法也要花費時間,需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排程和反應。在這次事故之前,處於自動駕駛狀態下的特斯拉,還曾於 2016 和 2019 年發生過兩起事故,都是撞上了白色卡車。
前段時間,特斯拉在無人墓地感應到行人的影片,又一次將其送上風口浪尖。《財經》援引地平線機器人一位演算法技術專家報道,看見 “幽靈” 屬於無中生有,基於深度學習的演算法會存在這種問題,並且在當下的技術水平下無法避免。這種演算法缺陷並不是程式碼執行效果不佳,而是一種目標檢測的基本缺陷。在這種技術路線下,才會需要多感測器融合來取長補短。
成本下降,鐳射雷達或迎上車潮
鐳射雷達要真正搭載於量產車型上,有一個門檻要跨越——成本。比如,鐳射雷達領軍企業 Velodyne 2014 年的型號 HDL-64,售價高達 7.5 萬美元。唯有不計成本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才會購買。而需要考慮量產成本的汽車公司,面對這個價格直接勸退。這也是特斯拉不用鐳射雷達的原因之一。
但隨著廠商最近幾年的努力,鐳射雷達成本逐年下降。鐳射雷達本身沒有用到任何貴金屬,成本主要源自於精密光學器件的研發,和有限的應用場景。因此,降低成本主要從提高研發技術和產量兩方面來著手。
鐳射雷達的技術分類紛繁複雜,測距原理、鐳射發射、鐳射接收、光速操縱和資訊處理,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技術路線。比如,按照測距原理分,可分為飛行時間法、三角測距法和基於相干探測的調頻連續波(FMCW)。按照光束操縱分,可分為掃描系統和 Flash,其中掃描系統又可細分為機械式、混合固態和固態。
(鐳射雷達按光束操縱分類,圖片來自國金證券研究所)
透過組合不同的技術,鐳射雷達的成本得以降低。據國金證券研究所總結,鐳射雷達的發展路線主要為固態化、晶片化和智慧化。固態化是指,掃描系統逐漸去除轉動元件;晶片化是將鐳射雷達各模組整合到晶片上,提高整合度,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智慧化是把 AI 演算法前置到鐳射雷達上,在收集資料的同時,完成感知演算法的實時計算分析。
其中,鐳射雷達固態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早期鐳射雷達基本上機械式,雖然解析度高、測距遠,但失效時間短、體積大、成本高,通常為 Waymo 這種專門研發 L4 級別自動駕駛的公司所用,難以應用於真正量產車型上。
(Waymo 第一代自動駕駛汽車,頭上頂著機械式鐳射雷達)
而完全固態的鐳射雷達,技術成熟度偏低,離量產還比較遠。因此,技術成熟度高,成本又適中的混合固態鐳射雷達最有可能首先上車。混合固態是指,收發元件靜止,只有掃描器存在機械運動。
據大疆孵化的鐳射雷達廠商 LIVOX 預測,2020–2023 年間,混合固態鐳射雷達的年出貨量可達 10 萬臺,推動成本降低到 1000 美元。這正是業界普遍認可的、可前裝量產的價格水平線。
(Livox 對鐳射雷達成本下降的預測圖)
一邊是升級到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需求,另一邊是鐳射雷達成本下降。當需求和供應兩邊匹配上,就迎來了鐳射雷達上車量產的趨勢。不過,這股趨勢目前仍只是理論上的,各車廠只是公佈了相關計劃,真正上市銷售的只有開篇提到的本田 Legend Hybrid EX。
鐳射雷達是為 L3 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服務的。奧迪雖然在 2017 年就公佈了搭載鐳射雷達的 A8,但沒有透過法律法規准許。消費者用不了 L3 級自動駕駛,那搭載鐳射雷達也就失去了意義。路漫漫其修遠兮,車廠想要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