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搜尋功能幾乎是所有APP的標配,使用者會透過這個功能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是一個高頻的基礎功能。如何透過資料最佳化搜尋功能呢?本文作者列舉了28個對最佳化搜尋功能非常有用的指標,與你分享。
你是不是看過很多講怎麼做搜尋功能的文章,但很少見到如何用資料最佳化搜尋功能的文章。18個數據陷阱的文章之後,中士哥翻了下那300多個客戶的1,000多個數據分析專案,從中找出了對最佳化搜尋功能非常有用的28個指標,並會和大家分享怎麼用這些指標。本文指標日均值,後文不在贅述。
Ready?Go!
一、11個決定搜尋功能最佳化時機和最佳化策略方向的指標- 指標1活躍使用者數
- 指標2搜尋人數
- 指標3搜尋使用率(= 指標2 ÷ 指標1)
- 指標4所在行業搜尋使用率
- 指標5整體轉化人數
- 指標6整體轉化率(= 指標5 ÷ 指標1)
- 指標7搜尋使用者轉化人數
- 指標8搜尋使用者轉化率(= 指標7 ÷ 指標2)
- 指標9未使用搜索人數(= 指標1 – 指標2)
- 指標10未使用搜索者轉化人數(= 指標5 – 指標7)
- 指標11未使用搜索者轉化率(= 指標10 ÷ 指標9)
在分享如何透過這11個指標判斷是否優先最佳化搜尋功能前,要保證搜尋功能做的沒有硬傷!
舉個例子(例1),搜尋框裡的提示語為:“請輸入產品型號”。如果這是企業內部系統的搜尋框,這個提示語還可以,甚至有助於鑑別哪些員工居然連自家產品的型號都記不住。但如果這個搜尋框是對外的、給消費者用的,就太欠考慮了,我們不能指望著消費者能記住產品型號。
PS:中士哥見過的最腦殘搜尋框提示語是:“請輸入您想購買的產品型號”。這個提示語肯定是給消費者看的,但在消費者記不住產品型號的情況下,敬辭“您”就很像嘲諷了。
硬傷,就是像上面這種,不需要看任何資料,就可以最佳化的地方。
指標1活躍使用者數特別低(比如<1,000,如企業服務公司官網)時,就沒有必要看指標2-11了,應先想辦法提升活躍使用者數。如果活躍使用者數OK,要組合指標2-11分析,會形成一個“九宮格”。
根據實戰經驗看,情況1-9採取如下應對策略收益較高:
情況1的應對策略:暫時不動,待活躍使用者數明顯變化,如情況仍然不變,繼續趴窩,若情況有變,根據所處情況進行應對,具體往下看。
情況2的應對策略:團隊有餘力時,嘗試提高搜尋功能有效曝光;如情況不變,重複該策略,若情況有變,選取對應策略。
情況3的應對策略:優先提高搜尋功能有效曝光;如情況不變,重複該策略,若情況有變,選取對應策略。
情況4-6的應對策略:同情況1應對策略。
情況7的應對策略:優先隱藏搜尋功能(注意不是下線,只是使用者看不到,但程式碼還在產品裡);分為如下3種情況:
- 指標6明顯上升,在搜尋功能脫胎換骨前,不要再對使用者可見;
- 指標6變化很小,沒見過這種情況,建議採取與情況1相同的應對策略;
- 指標6明顯下降,儘快讓搜尋功能對使用者可見,然後詳細分析資料,對搜尋功能進行全面最佳化。
PS:此時,指標11未使用搜索者轉化率 = 指標6整體轉化率。
情況8的應對策略:把情況7應對策略的“優先”改成“次優先”。
情況9的應對策略:同情況1應對策略。
注意:除非活躍使用者數特別少,否則上述策略均需遵循灰度釋出原則!
遵從使用者的使用順序,搜尋功能曝光在前,具體使用在後;我們先聊有效曝光,再說具體使用的最佳化。
二、4個決定搜尋功能有效曝光最佳化具體思路的指標對搜尋功能而言,有效曝光指:提升後,搜尋人數會隨之提升的曝光,即能提高搜尋使用率的曝光。這種曝光至少得是“可見”的,本段內容,我們先說可見曝光,再在可見的基礎上,聊聊有效。
- 指標12搜尋功能曝光人數
- 指標13搜尋功能曝光次數
- 指標14搜尋功能可見曝光人數
- 指標15搜尋功能可見曝光次數
注:曝光一般是搜尋框/搜尋按鈕載入了就記錄資料;可見曝光的底線標準是在搜尋框/搜尋按鈕載入的基礎上+至少一半的面積在頁面可視區域+停留在可視區域1s以上,3個條件才記錄資料。
PS:可視區域指頁面可能很多屏,你當前在看首屏,那首屏就是頁面可視區域。
另外,拉新活動頁、註冊/登入、購物和支付流程等頁面上,通常不會出現搜尋功能,而可見曝光是指容易被使用者看到的曝光。因此,指標12-15及指標1活躍使用者數,5者之間存在如下關係:
指標1≥指標12,指標12≤指標13,指標12≥指標14,指標13≥指標15。
工作中,常見情況如下:
- 活躍使用者數>搜尋功能曝光人數。高出不多是比較健康的狀態;高太多通常兩個原因:①很多非流程、非活動頁沒有放搜尋功能(可以加上);②活動頁來了很多人,但只看了活動頁(給人一種飯店在門口做活動,很多人圍觀,但沒人進去吃飯的感覺;後面食客多了,也不好確定和這事有沒有關係)。
- 搜尋功能曝光人數<搜尋功能曝光次數。由於存在頁面重新整理和單人同日多次訪問的情況,所以等號只有內部測試的某個瞬間能見到。小的不多屬於健康狀態,一般是該有搜尋功能的頁面都有了,且搜尋框在頁面頂部或始終在可視區域頂部。小很多通常兩類原因:①同一個頁面上,搜尋框時隱時現。中士哥見過最氣人的是,往上滑搜尋框消失,往下滑搜尋框出現。真沒必要,參考健康狀態的做法就好了。②被相同使用者唯一身份標識“刷了”很多量,可能是假流量、也可能是被攻擊了、甚至可能是XX端付費更便宜導致的使用者遷移。
- 搜尋功能曝光人數≥搜尋功能可見曝光人數。“=”就一種情況會出現且此時是始終相等,搜尋框始終在可視區域時,這情況沒有必要採集可見曝光資料(即,指標14和15)。高出不多健康狀態;高太多,看都看不見,你還想讓人使!萬幸,簡單粗暴行之有效縮小差距的方法很明確,是不。
- 搜尋功能曝光次數≥搜尋功能可見曝光次數。與上一條大致相同,比較明顯的區別就一個,忽隱忽現的搜尋框,會讓二者差距非常大,甚至3-4倍。
先對可見小結下,建議你在能放搜尋框的頁面,讓搜尋框始終出現在可視區域。
填上了,曝光和可見的鴻溝,搜尋使用率還是沒上去;或者,你們公司的搜尋框本來就沒有可見性問題,該怎麼辦呢?
猛一想至少3類方法:
- 調整搜尋框的視覺設計;
- 調整搜尋框的顯示內容;
- 增加搜尋功能入口數量。
你覺得那類方法比較有效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故事。
中士哥遇到的情況是這樣的:
- 調整搜尋框的視覺設計,效果不明顯。哪怕是調整後,搜尋使用率下降了,都是小幅度下降。
- 調整搜尋框的顯示內容。方式一,調整提示語;方式二,機器不停變化給詞。方式一很容易做到,但除了上文提的修改硬傷外,效果都不明顯。方式二有很多分支,預設搜尋詞是熱搜、預設搜尋詞是瀏覽歷史滾動、預設搜尋詞是計算使用者喜好給出的等。熱搜比較容易實現,在內容類產品上,用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品類電商熱門效果也不錯,綜合電商熱門效果一般般。瀏覽歷史實現不難,但整體上效果不好,且會給使用者被竊取了隱私的感覺,容易得不償失。計算使用者喜好很多企業可能實現不了,或者實現的不好。做好了的話,內容類平臺上效果非常好,品類電商效果也不差。綜合電商不推薦讓預設搜尋詞是計算使用者喜好出來的,不準是好事;準,會讓使用者覺得毛骨悚然,竊取使用者隱私的帽子是躲不掉的。
- 增加搜尋功能入口數量。中士哥見過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非搜尋結果頁上,往下翻了很多屏後(屏數不能太少,少了對使用者是種打擾),會出來一個搜尋框,並告訴使用者試試搜尋也許更快之類的話。注意搜尋框出現的時機不對,對使用者是打擾。這個方法對搜尋使用率的整體提升效果比視覺設計調整明顯,但一般比調整內容效果要低。因為,多數使用者既沒那麼好的耐心,也沒那麼強的需求,翻幾屏就閃了,到不了搜尋框出來的地方,基數小,整體效果低。
Part2篇幅比我想象中要長不少,我們直接進入Part3。
三、13個決定搜尋功能最佳化具體思路的指標在不考慮,突然斷網、被攻擊等抬槓情況,也不考慮引流太成功壓垮伺服器這種幸福的煩惱。當用戶可以正常使用搜索功能時,他會先點選搜尋按鈕(或可選擇的某個詞),到達搜尋結果頁後,會有哪些行為呢?無外乎4種:
- 點某搜尋結果,你好、我好、大家好;
- 再次進行搜尋,沒檢視資訊,也沒放棄功能;
- 使用其他功能,放棄功能,未放棄產品;
- 徹底離開產品,不但放棄功能,而且放棄產品。
這4種行為下,至少有4組8個搜尋後行為的指標,再加上沒有提過的搜尋次數,共9個:
- 指標16搜尋次數
- 指標17搜尋後,點某搜尋結果的次數
- 指標18搜尋後,點某搜尋結果的佔比(= 指標17 ÷ 指標16)
- 指標19搜尋後,再次搜尋的次數
- 指標20搜尋後,再次搜尋的佔比(= 指標19 ÷ 指標16)
- 指標21搜尋後,使用其他功能的次數
- 指標22搜尋後,使用其他功能的佔比(= 指標21 ÷ 指標16)
- 指標23搜尋後,離開產品的次數
- 指標24搜尋後,離開產品的佔比(= 指標23 ÷ 指標16)
在搜尋後行為這個場景下,行為1肯定最好,行為4肯定最差,行為2和3不一定哪個好。
相應的基本最佳化方向是:提升指標18、降低指標24、指標20和指標22細看看再說。
PS:有趣的是,不在新視窗開啟搜尋結果的搜尋引擎公司,行為1是行為4的一部分,指標18<指標24。我覺得你猜到我說哪位哥哥了!
如何提升搜尋後,點某搜尋結果的佔比這個指標呢?
這個事有個大前提——你得有搜尋結果!這又衍生出了兩組4個指標:
- 指標25搜尋後,有結果的次數
- 指標26搜尋後,有結果的佔比(= 指標25 ÷ 指標16搜尋次數)
- 指標27搜尋後,無結果的次數(= 指標16 – 指標25)
- 指標28搜尋後,無結果的佔比(= 指標27 ÷ 指標16)
為什麼會沒有搜尋結果呢?中士哥遇到的主要以下3種情況:
- 搜尋只能精確匹配,近義詞、同義詞、同音字、純拼音,都處理不了。
- 某商品沒貨了,就搜不出來了。
- 使用者搜的詞,在你的經營範圍外。
第1種情況,可能是著急上線,沒發現,解決起來很容易,半小時以內的事情。
第2種情況,不論是沒庫存了,還是不生產了,我都建議你讓它能搜出來。沒庫存你加個沒庫存的說明&上線時間預告、甚至合適的商品倒計時秒殺活動都行;如果是不生產了,你讓使用者透過搜尋知道這個資訊,是會增加好感度的。
第3種情況,徹底避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特定品類的電商。中士哥見過最悲慘是:一個品類電商,一波拉新流量漲了10倍、搜尋漲了30倍、無結果70%、9無結果的詞將近90%都是經營範圍外的。人家做了卡通形象的廣告,卡通形象很對受眾胃口,進來之後都是搜卡通形象公仔、手辦之類周邊的。但這家品類電商沒覺得卡通形象會火,沒做這些東西,現做也來不及,你說尷尬不!最搞笑的是:那個廣告裡,看不出來他們家到底是賣啥的!!!你只要不幹這種事,沒結果無外乎是你當下不該賺這個錢,未來也許可以賺這個錢。另外,即使是因為經營範圍外,而搜尋沒結果,提示也可以做好點,起碼說明下你們公司的經營範圍。或者詢問是否需要啥啥啥(某個相近的東西)。
填上了搜尋無結果這個天坑之後,指標18搜尋後,點某搜尋結果的佔比沒提升,指標24搜尋後,離開產品的佔比沒下降的,中士哥還沒見過。而且,多數情況下,大幅降低了搜尋無結果的比例後,指標20搜尋後,再次搜尋的佔比 和 指標22搜尋後,使用其他功能的佔比也都會降低。
指標18的提升,通常伴隨著指標24的下降,二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那還有什麼可以,一箭雙鵰的方法嗎?很多,但都沒什麼代表性和通用性了,都是結合特定經營範圍的個案。比如,母嬰類電商,使用者買了寶寶最早期的一個東西,那後面一段時間這個使用者還需要什麼是很明確的。那不管是,預設搜尋詞,還是搜尋結果排序等等都可以調整。結合品類特性,預測使用者後續需求進而調整的邏輯,還有其他能用的品類,你可以琢磨琢磨自己能不能用上。
我們再細看看指標20搜尋後,再次搜尋的佔比 和 指標22搜尋後,使用其他功能的佔比。
先看指標20,我們很難直接針對它做什麼。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前提是已經搜尋了一次,前者做的好,就沒有它什麼事了,自然隨著下降;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因為某些原因二次搜尋,我們很難有效影響。比如,選基金和股票,或者要給家裡添個大件,需要貨比三家,再或者糾結於到底買啥、到底看啥。這些情況,使用者已經用反覆使用行為給搜尋功能投票了。
後看指標22,不但很難直接對它做什麼,而且也不確定該不該對它做什麼?因為使用者雖然另覓新歡了,但畢竟肥水沒有流到外人田裡去。
彙總下3part,28個指標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收藏和轉發!
下次見,拜拜~~~
本文由 @中士哥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