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擁有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賽道擁有世界唯一超過360度的迴旋彎,設計最快時速約135公里,冬奧會比賽中速度最快的雪車專案將在這裡舉行,它也被譽為“雪上F1”。同時,雪車雪橇賽道也是本屆冬奧會中設計難度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施工工藝最為複雜的新建比賽場館之一,而這裡的執行團隊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他們面臨著艱鉅的實戰考驗。
在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的多個冬奧場館執行團隊中,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團隊雖然比較年輕,但是他們擔負的使命可不輕,畢竟這個專案以往在國內還沒有正式舉辦過,完全是一個新事物,而且一下子就要面對冬奧“大考”,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團隊平均年齡30歲
一人多崗、群館兼職
據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館主任林晉文介紹,他們這支執行團隊於去年11月正式組建,集中辦公,組成成員有來自冬奧組委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有從體育總局、媒體、電力、通訊等專業公司屬地抽調的人員以及實習生等等,堅持一人多崗,群館兼職,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這樣也有利於進行疫情防控。這支團隊平均年齡30歲,很年輕,朝氣蓬勃,幹勁十足。
面對風險應急
處置迅速有力
在談到2月舉行的測試活動時林晉文說,按照能測盡測的要求,場館團隊在本次測試活動之前梳理了測試活動期間的重點測試任務,這其中共涉及體育、交通、賽事服務、志願者、醫療、媒體執行、語言服務、頒獎、人員管理等9個重點業務領域共計75項測試內容。在充分保障賽事組織的前提下,各項測試任務都要順利完成。林晉文表示,透過本次測試,進一步發現了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最佳化的方案。比如,媒體執行業務領域以實地演練的方式,分別對記者工作間、新聞釋出廳和混合採訪區的流線及防疫要求下混合採訪區的區域設定,以及遠端採訪的運動員、記者位置進行了具體規劃。“無接觸”式頒獎是本次測試活動儀式頒獎的創新,將運動員與執行保障人員進行分割槽管控,避免了交叉作業式,在最大化滿足頒獎需求、辦賽要求的同時,本次“無接觸”式頒獎為賽時頒獎提供了借鑑意義。
在此次測試活動中,執行團隊面對風險應急處置迅速有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2月23日,延慶賽區出現降雪,自當天凌晨4時起,場館執行團隊組織人員和機械,以3號路為重點開展掃雪作業,並及時將運動員場館內接駁車輛由考斯特調換為器材轉運小型車輛,透過增加車檢卡口,減少非必要車輛進入場館,並在3號路危險陡坡地段增設現場指揮人員,加強場館內水電氣暖、遮陽簾等重點設施巡檢看護等措施,保證了當天賽事活動的準時進行。
25人組成醫療團隊
均有重大賽事醫療保障經驗
林晉文表示,在測試活動中,場館設施執行良好,冰務管理保障有力,醫療團隊力量精幹,透過本次測試活動使服務水平不斷得到提升。醫療保障團隊由25名業務能力強、有重大賽事醫療保障經驗的醫務人員組成,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北京急救中心。之前執行團隊就組織進行了多次賽道救援和防疫情況下的受傷救治等應急演練。測試活動期間,醫療經理、醫療官、運動員醫療站醫護人員主動與三個專案的國家隊隊醫進行學習、交流。大家討論了包括運動員受傷特點、容易發生事故的點位、國際大賽時翻車受傷案例以及救援經驗等細節內容,均表示受益匪淺,這樣在今後的賽事活動中就會為運動員提供更加高效的保障服務。
保障
運動員的讚揚是對
製冰師最大的褒獎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2月開展了“相約北京”測試賽活動,包括雪車、鋼架雪車、雪橇的所有比賽專案都進行了測試。為確保測試賽的順利舉辦,製冰師團隊選擇了春節不回家,奮力備戰一線。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在本次測試活動期間,設施運維團隊總計104人共開展了850餘人次的運維工作。冰務團隊每天日間安排3-4名國際製冰師和10名國內製冰師、夜間安排4-5名國際製冰師和11名國內製冰師對賽道進行了灑水製冰、修冰、補冰、冰面維護等。據車橇中心團隊的冰務主管陳海濱透露,“參賽隊員對此次測試活動的冰面質量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體驗感非常好,運動員還取得了高於平時訓練的好成績,教練也非常開心和滿意。”而能夠取得好的比賽成績與冰面的高質量密不可分,也是對車橇中心團隊製冰師工作的最大肯定和褒獎。
車橇中心的冰務管理者和製冰師們為此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付出了極大的心血。2019年11月,專案部帶領製冰師骨幹赴韓國平昌(上屆冬奧會舉辦地)進行了為期九天的培訓學習,在國際製冰師的帶領下,中國製冰師初次體驗了4項冰上工藝,分別是:用水管噴頭在賽道製冷單元上進行上千次水霧噴灑,確保賽道整體制冰成型(製冰);用特製抹刀將冰水混合物填補至賽車進彎、出彎等關鍵位置,待凍結後緩慢灑水保護,與周邊冰面形成整體(補冰);手持20斤重的特製冰刀,均勻用力在賽道上持續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修冰);進行冰面養護巡查,清理賽道冰坨和雪霜(日常清潔)。以上每一項工藝都是體力、技術和意志的綜合考驗。
去年3月1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啟動首次製冰工作,面臨冬季施工難、山地條件差、突發疫情等困難,製冰團隊攻堅克難,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冰務工作,在中外製冰師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歷時10天於3月10日順利完成全部製冰工作,賽道迎來首次製冰貫通。9月7日,製冰團隊再次啟動製冰修冰各項工作,24小時不間斷製冰,持續每日開展除霜、修冰、補冰等養護工作。滑行測試期間,每輪滑行前對賽道冰面進行全面巡檢,察看賽道內部是否有雜物、垃圾、遺漏工具等;每日根據陽光照射情況,對影響冰面質量及運動員滑行視線的遮陽簾進行開啟、調整關閉;根據運動員滑行體驗反饋,綜合三項運動需求及時進行冰面形態調整,為場地預認證活動和“相約北京”測試活動做好了充分保障。
國內製冰師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兩次全賽道製冰及賽道維護中勤奮刻苦、不怕困難、善於鑽研、精益求精,經過無數次反覆操作,製冰隊伍已掌握了基本的製冰修冰技藝,整個團隊配合默契,整體冰務工作有條不紊。同時,國內製冰師也得到國際製冰師認可,一些製冰師已經可以獨立開展工作。
測試
首辦雪車雪橇賽 “模擬考試”順利達標
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館執行團隊於2月16日至26日圓滿完成了“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2020/2021賽季全國雪車、鋼架雪車、雪橇邀請賽3個專案的測試任務。此次測試活動在賽程制定方面充分參考2022北京冬奧會賽時競賽時間並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了本次比賽賽程,部分運動員取得了突破訓練水平的競賽成績,達到了測試預期目的。
這次測試賽為期11天,共舉辦了男子雙人雪車、女子雙人雪車、女子單人雪車、四人雪車、男子單人雪橇、女子單人雪橇、雙人雪橇、雪橇團體接力、男子鋼架雪車、女子鋼架雪車等10個小項比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賽是我國本土首次舉辦的雪車雪橇比賽,在我國冰雪運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林晉文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測試活動,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館執行團隊成員之間的配合非常緊密和默契。在測試活動期間,共設定了26個業務領域,其中場館群層面設定13個,場館層面設定13個。透過第一次進入場館實際操作,各個業務領域對於各自承擔的職責任務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梳理。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各個業務領域之間的銜接和配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磨合,整個場館團隊協同配合的意識得到了強化,場館執行的合力得到進一步凝聚和提升。
比如,在通訊叢集方面,各業務領域對於叢集通話的流程、操作更加清晰規範;在頒獎環節,頒獎業務領域在和成績處理以及運動員組織方面的聯絡配合更加熟練順暢。透過現場實戰操作,發現和解決了很多桌面推演以及各業務領域單獨組織的演練中沒有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上下游業務領域存在交叉聯絡、需要互相配合的,各業務領域的大局觀、整體觀以及配合意識、協同意識透過此次測試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為以後的測試和比賽積累了難得的實戰經驗。
工程
高難度山林場館4年建成 獲贊“最出色的認證”
歷經4年的艱辛建設,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於去年年底完工,山林場館藍圖變為現實。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承擔雪車、鋼架雪車、雪橇三個專案的全部比賽,一共產生10枚金牌。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位於北京延慶區西北部,距離奧運村1000米,行車5分鐘,這裡建有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賽道擁有世界唯一超過360度的迴旋彎,設計最快時速約135公里,冬奧會比賽中速度最快的雪車專案將在此舉行,被譽為“雪上F1”。同時,雪車雪橇賽道也是本屆冬奧會中設計難度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施工工藝最為複雜的新建比賽場館之一。賽道則分為54個製冷單元,全長1975米,垂直落差超過121米,由16個角度、傾斜度都不同的彎道組成。隨著賽道的建成,它成為了世界第17條、亞洲第3條、國內首條雪車雪橇賽道,未來一些高水平國際賽事,包括世界盃、世錦賽等都可能來到北京,推動車橇專案在中國乃至亞洲的發展。
2020年11月,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地預認證活動順利進行,國際雪車、雪橇聯合會官員和相關運動員、教練員,透過賽道檢查、自身滑行測試、觀摩國家隊滑行、察看檢驗設施裝置等方式,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地進行了全面的測試認證,對賽道設施、製冰質量、燈光系統、廣播系統、計時計分系統、塔臺指揮系統、醫療站設定、執行組織等各方面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也提出一些具體改進建議,北京冬奧組委及時進行了調整並獲得認可。
國際雪橇聯合會專家瓦爾特表示:“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參加了所有雪車雪橇場地認證,這次不僅僅是很棒,可以說是非常棒,是我見過的最出色的認證!”
對於賽後可持續利用問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也做了充分準備,該中心利用比較平緩的部分賽段,設計了青少年訓練出發區和大眾體驗出發區,冬奧會結束後,該場地在滿足專業比賽要求之外也將用於大眾的冰雪專案體驗等。另外,屋頂的觀光廊道還可眺望賽區全貌。
本版文/本報記者 劉艾林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