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註定在中國水土不服 | 新京報專欄

Clubhouse註定在中國水土不服 | 新京報專欄

Clubhouse真正有價值的啟示是如何做減法,是讓社交應用探索一些小而美的模式。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你有Clubhouse邀請碼嗎?”這句話在最近幾天取代“核酸了嗎”,成為大眾的又一流行密語。

Clubhouse是一款從矽谷火到國內的“多人實時線上語音群聊”APP,目前只允許已註冊使用者邀請兩個新使用者,且必須是iPhone使用者,其使用者數已超500萬,估值達到10億美元。而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直播,為其帶來新一輪使用者增長高峰,一個邀請碼在eBay上甚至被炒到100美元。

馬斯克的直播帶火了Clubhouse

在Clubhouse裡,使用者只能語音,不能文字聊天、沒有彈幕,不能錄屏,不能錄音,聽後即焚。主持人建立房間後,跟嘉賓聊天,聽眾可以旁聽。主持人、嘉賓、聽眾,這三種身份可以經主持人同意後轉換。聽眾想發言可以舉手申請上麥發言。

Clubhouse的火爆,最初無疑得益於馬斯克。此外,疫情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因為疫情,人們減少了出行與聚會,都待在家裡,自然會增加線上行為。除了遊戲、ins、Facebook之外,Clubhouse這樣的應用,以新的形式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自然會迅速爆紅。

而飢餓營銷是另外一個原因。Clubhouse現在仍然沒有開放註冊,只允許已註冊使用者邀請兩個新使用者,而且,必須是iPhone使用者,邀請的方式是,把你要邀請的人的電話號碼存進你的通訊錄。

即便有了邀請碼,要用上也不容易。首先,現在只有蘋果的產品能用,而且,你還得去買一個北美的蘋果ID。換ID時,iCloud備份裡的內容得全部儲存到本地,而且各類應用的快取也會抹掉。畢竟是買來的ID,考慮到安全,這個ID下還得注意自己的資料、資金安全,你大機率不會把自己的所有APP,資料都遷移到這個蘋果ID上。也就是說,你不但得有蘋果,還得有兩個。有了之後,還需要註冊,起碼得懂一點英語。

繁瑣的流程、經濟條件、篩選出了目標使用者。這些門檻,造成了這款應用的小眾性。現在國內玩這個的,多是幣圈、金融圈、科技圈、投資圈的人。有人說,Clubhouse現階段讓人想起Uber剛進中國的時候,很容易叫到BBA、特斯拉,司機還可能是你老闆。

高冷小眾是吸引點,也是限制

產品形象高,邀請一碼難求,自然會引起大家的興趣。業內甚至認為,熱潮之下,一個月之內,中國會誕生十來個聲音社交工具。不過,雖然從美國“拿來”是一個常見的網際網路創業模式,但我並不看好這次的拿來主義。

就Clubhouse本身而言,當下的高冷、小眾的特徵,是其很重要的一個吸引點,但必然反過來限制其規模。網際網路的特徵就是邊際成本很低,低成本擴張帶來巨大的規模性與利潤,擁抱規模,才能擁抱發展。

而且,從Clubhouse本身的特性看,雖然號稱社交,但它並沒有建立社交關係,是依靠話題而聚集,並非人本身的聚集。這樣點上,比微信群,抖音快手的粉絲,都要弱化很多。從長遠來看,關係鬆散,必然影響到使用者黏性。

從馬斯克帶貨Clubhouse來看,其最終也會走向規模這條道路。如果Clubhouse順著這個邏輯走,放棄高冷路線,就必然放棄高階帶來的吸引力。

KOL如果咖位足夠,對談聊天,做直播,都是有實際利益的,比如在YouTube上做影片,現金與獲得粉絲,都是收益。現在熱捧Clubhouse的所謂平等,對普通使用者是收益,到對KOL是消耗,是成本。

中國已驗證過Clubhouse模式

現在名人明星願意無償在Clubhouse裡面玩,是因為它還足夠新鮮,足夠小眾。如果隨著規模擴大,普及化、大眾化後,這種新鮮感、小眾帶來的檔次感消失後,Clubhouse用什麼來激勵KOL與名人呢?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類似產品,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反例。

聲音社交不但在美國幾乎是零,在全球範圍內也非常少見。但在中國,其實出現過成熟的語音房產品和商業模式,所以,有不少人說,在Clubhouse裡看到了YY的影子。Clubhouse的技術,源於中國公司聲網Agora。而聲網的創始人趙斌是前YY語音CTO。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Clubhouse的模式,在中國已經驗證過了。類似Clubhouse的APP遞爪,一開始熱度也很高,而現在很多局都沒人講話,已經冷下來了。

冷下來是合乎邏輯的。相對侷限、小眾的使用者,保證了聊天、溝通的質量。但不是所有網際網路使用者都善於當眾表達,至於議事規則、對討論者的尊重,在一個陌生聊天室裡也很難建立。如果遇到一群人喊著口號,不斷湧入,哪怕Clubhouse的主持人制度,也很難避免整個溝通質量的下降。

此外,Clubhouse依據話題而聚集,監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Clubhouse有“說後即焚”的特徵,面對各國不同的監管力度,其成本的變化會很大。這個成本,不僅有企業本身的監管成本,也有使用者行為本身的心理成本。

當然,小而美,不是不可以,甚至很可能是一個方向。我覺得Clubhouse真正有價值的啟示更加抽象,那就是如何做減法。

所謂語音,本質上是做減法。群裡聊天,必須看,但語音可以作為背景,聽到感興趣的,可以申請發言。這個場景,比文字群聊更簡單,成本更低。另一個減法是使用者的減法,克服邊際成本低帶來的內生性的擴張衝動,聚焦精英使用者。

我覺得,如果說Clubhouse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方向的話,那麼,重要的不是語音或者影片等技術形式,而是社交應用,能不能做出一些小而美的模式。當然,小而美是好的,也足以支援一家公司,一份事業,一個上市,但是,小而美,註定是達不到那些以大眾為目標使用者的公司的規模與估值的。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何睿 校對:楊許麗

來源:新京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91 字。

轉載請註明: Clubhouse註定在中國水土不服 |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