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資料分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資料分析的目的在於驅動決策,但這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一個優秀的資料分析師要有資料分析思維,透過收集資料進行更好的更新迭代;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資料分析思維的解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咱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聊,《就光會拉個數,要你資料分析師有什麼用?》,還是從宋世君大佬分享內容中獲得的靈感,有個同學是這麼問的:
老師好,我想提問:作為資料分析師如何檢驗自己的水平或者能力?因為資料分析師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思維,但是思維又是一個很虛的內容,不像研發崗位,有非常確定的知識體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宋世君大佬是從資料能力層面上解釋的,我就不狗尾續貂了,我們今天來聚焦一下“資料分析思維”。
一、資料分析思維不是什麼但凡要是問一個數據分析師,他肯定可以給你扯出來一堆的內容,比如:一定要看資料!要資料指導運營!要資料化管理!要科學決策!
抱歉哈,這叫口號;而且這些口號除了咱資料分析師之外,別人都不會真正放在心上的。
有演算法的同學深思熟慮了一下,說:資料分析思維就是資訊、情報思維,獲取更多資訊,知道更多的細節,然後作出合理的推斷。
這個回答好像很贊哦!不過,這些不是資料分析思維本身,而是它的目標。如果把目標當做思維,每個八卦er都是資料分析師,那些狗仔隊簡直可以成為資料分析大神了!甚至娛樂界還有“謠言”=“真相”的說法。
也有數分的同學會給出比較乾的內容:資料分析思維就是細分、對比、結構化、遞進、相關性,是AARRR、是漏斗模型等等,這個就比較接地氣了。可不是麼?我們做資料分析其實說來說去也就這些手段。
這對嗎?也不對。這些都是實現的手段、方法論,是屬於“術”的層面。
技術同學站出來了,那就是做各種資料產品,什麼固定報表、多維分析、即席查詢、大屏展示一應俱全,做到資料即是服務,這總該對了吧?
這也只是資料分析的工具而已,是“器”的層面。資料產品做好了,肯定是能提升資料分析的效率、增強資料分析的能力。
二、資料分析思維是什麼以上的口號、目標、手段和工具,都不是資料思維,而是資料分析的一個個的側面。
我們繼續思考:這一切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前面好像沒路了。
好在我們有萬能的哲學。我們得借用一下哲學的研究方法:
抽象是哲學的根本特點,一切具體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遵循抽象的規律;一切具體的應用學科都應該遵守抽象的哲學原理,但這必須以哲學原理的正確性為前提。
好,就用抽象這個工具繼續思考,我們先總結、歸納,然後再抽象,這是自下而上的歸納法。然後抽象出來之後,再自上而下的往下演繹,驗證一下我們思考的結論是否正確。
因為是歸納法,那這些東西要多少有多少,窮舉當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篇幅有限,我們選擇最優代表性的就行了。
- 我們先把各種AARRR、RFM、帕累託、四象限等抽象一層,就得到了業務分析模型,是用一個個固化的結構來解釋資料表現;
- 我們把聚類、分類、預測等抽象一層,就得到了演算法模型,是用一個個數學公式來實現資料的演化;
- 把對比、細分、結構、遞進抽象一層,就是資料分析方法,是用一個個技巧發現數據表達的內在含義;
- 把資料地圖、固定報表、多維分析報告、大屏、A/B Test抽象一層,就是資料分析工具,是用一個個系統提升我們分析的效率。
- 我們把業務分析模型、演算法模型、資料分析方法、資料分析工具等再抽象一層,是什麼?
有同學瞬間就通透了:哇,這不就是資料分析思維嗎?抱歉,我們不需要名字,抽象一層之後叫啥其實無所謂,叫資料分析思維、叫資料思維、叫乾飯思維都無所謂;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再抽象一層之後,這一層的核心意義是什麼?
我思考的結果是:不管是用業務模型來解釋資料表現、還是用資料公式實現資料的演化、還是用技巧發現數據表達的含義、抑或是用工具提升我們資料分析的效率,本質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一刀劈開是非對錯。
三、資料分析不是故弄玄虛,而是貼合用戶認知的建模很多資料分析高手都曾說:資料分析其實就是把定性的事情轉變為定量,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具象化、標準化,能橫縱對比,能細化放大,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這很對,也是資料分析的核心價值所在。
但是!我們量化分析之後呢?做什麼?還是得回到我們終端使用者身上,告訴他,這樣好,那樣不好,為什麼;這麼對,那麼不對,為什麼。
很多資料分析師還總結一個原則:只描述事實,不做判斷。其實我認為不太恰當。在量化階段的確需要這樣做,但是在往下落的時候你還是隻描述事實,不做判斷,這樣是沒信服力的,價值也有限。另外還有一個惡果,就是描述事實誰都會,業務/運營就會說:你把資料給我就好了,我自己看。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驚天一刀,劈開混沌,分清是非對錯、好壞善惡;資料領域本來就有這個詞,這就是“建模”。
本來想舉幾個例子,可是自己公司的例子不能舉,別人公司的例子又拿不到,非常惱火,不過有個非常好的角度可以給大家剖析一下舉例子一定要真實的嗎?未必!我們既然是想證明“一個模型如何說服別人”,那麼反面的例子也是OK的,對不?
比如最典型的沃爾瑪“啤酒+尿布”的虛假案例(感興趣自行查詢),到現在仍然是大資料發現商機的典型案例;他們就是透過“啤酒+尿布”這個奇特的建模角度告訴大家這樣的商品組合很好。
你看,使用者很買賬!沒有人在乎這是一個虛假的例子!但是如果你給一張表格,然後讀數,使用者大機率會開始低頭玩手機的。
這一點我們確認之後,再往下演繹試一下;既然資料分析思維的核心是一刀劈開是非對錯、好壞善惡,套用一個詞就是“建模”。那資料分析思維往下細化應該有哪些呢?
其實我們想來想去無非還是那些,方法論、資源、流程、工具、原則等等。那再往下拆解呢?當然也能拆解出來很多內容了,比如:
四、總結OK,回到最開始那位同學提到的那個判斷:“資料分析思維又是一個很虛的東西…”
資料分析思維很虛嗎?在我看來,非常的實!無比的紮實——資料分析透過量化,把大眾認知中的定性思維轉變為定量思維,從而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資料、看懂資料、比較資料。但是我們千萬不能站在量化的高臺上俯瞰使用者,這樣使用者會離你原來越遠。
我們還需要加一步,對資料和業務進行建模,一刀劈開是非對錯,好壞善惡,迴歸到使用者的二元認知中;告訴他們這個好,那個不好,為什麼,這樣使用者才會信服你,認可你,接納你——我認為這才是資料分析思維的核心奧義。
作者:大資料架構師,公眾號:大資料架構師,國藥國華大資料總監,擅長BI、數倉、資料中臺產品規劃領域
本文由 @大資料架構師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