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內卷,爆紅網路的“內卷”扎心了,五大方式破除經濟內卷
內卷化的本質就是內耗,其警示意義在於沒有創新的重複就是浪費。
2020年以來,“內卷”一詞爆紅網路。據報道,《咬文嚼字》雜誌評選出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榜上有名。從網上輿論來看,內卷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內卷演繹成了內卷化,企業之間為了爭奪資源陷入內卷化、學生為了高考升學被內卷化、員工為了上崗升職陷入內卷化等等。按照網上的說法,幾乎萬物皆可內卷。不可否認的是,內卷化概念出現了明顯的泛化與娛樂化傾向。這種泛化與娛樂化,一方面偏離了概念的本意,另一方面也大大削弱了概念的解析力,需要正本清源。
內卷化之由來
內卷化,最初作為一個藝術領域的描述性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維澤提出來的。他在紐西蘭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偏居紐西蘭的毛利人有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藝術圖案乍一看特別繁複精密,但仔細觀察卻發現,這種複雜不過是幾種圖形的簡單重複,並沒有太多的創新。戈登維澤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內卷化。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最基本的幾種圖形,也可以畫出毛利人的特色圖案。所以,內卷化最初的含義,是指在藝術領域中沒有創新的簡單重複現象。
後來,內卷化被借用到社會經濟領域,則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在這本專業性著作中,吉爾茨指出“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吉爾茨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內卷化”。
中國學者也曾借用內卷化這一概念對中國農村與農業進行過類似的研究。黃宗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把內卷化這一概念用於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他把透過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的方式,稱為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卷化”。
內卷化的本質
根據上述作者的論述,可以看出,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經濟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更高階模式的現象。吉爾茨研究過的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印尼爪哇的農業,其生產技術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進步,只是不斷地重複過去的正規化,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黃宗智在對中國農村的研究中也發現農業產量也許會隨著投入的增加而增長,但這種增長呈現出邊際遞減的趨勢,到了一定程度後趨向於零。用一句經濟學行話來說,這種狀態呈現出“只有數量的增長、沒有質量的改進”的特點。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熊彼特的創新與經濟發展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20世紀初期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歐美髮達國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了分析,對經濟波動與經濟週期進行深入考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創新理論與經濟週期理論。該理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概念上嚴格區分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按照熊彼特的說法,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而經濟發展則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階化的變化過程。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內涵更豐富,不僅包含產出數量的增加,而且包括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變化等。
二是探討了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而作為 “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引進新組合,實現創新。“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經濟體系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或者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
為此,熊彼特詳細開列了創新的清單:(1)採用新的產品,即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某種產品的一種新的品質;(2)採用新的生產方法,即製造部門在實踐中尚未知悉的生產方法;(3)開闢新的銷售市場,即企業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4)獲得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5)建立新的組織,比如引進新的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法。後來人們將這個組合清單歸納為五個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
對比內卷化理論與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可以看出,內卷化實質上與熊彼特的“經濟增長”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是內卷化理論的升級版。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要避免內卷化陷阱,關鍵在於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改革。
內卷化的警示意義
透過上述梳理,我們明白了內卷化的來龍去脈,也知曉其本質所在。透過對比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我們可以歸納出現實中存在的不同情形下的內卷化現象:1、缺乏技術進步的簡單、重複生產;2、缺乏制度改進的管理、組織方式模仿;3、缺乏新市場、新渠道、新營銷方式的市場守舊行為;4、化簡為繁的形式主義排場;5、本末倒置的偽專業主義工作方式等等。
經過40多年的經濟改革,尤其是近20年來,中國大量企業加入國際經濟競爭,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組織管理創新一波接一波,煥發出無窮活力。可以肯定,上述內卷化現象在廣大的私營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即使少量存在,也是短期現象,不可能大面積、長時間存在下去。
令人憂慮的是,類似現象在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行政管理機構、事業組織單位中並不少見。這些現象造成的後果是多重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浪費資源、降低效率,阻礙技術變革、延緩經濟發展的腳步。
綜上,我們可以給內卷化貼上許多標籤,諸如懶惰、敷衍、應付、得過且過、尸位素餐等等。其本質,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耗”——因無謂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現象。
(來源:資料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