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Facebook首席工程負責人胡魯輝:數字化2.0的理念、架構與業務模型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科技

 

數字化,到底是什麼?

 有人認為,搭建起一箇中臺就可以;有人認為,數字化就是一場技術變革。

 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說法。

近日,Facebook首席工程負責人胡魯輝在雷鋒網主辦的「鯨犀產業數字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數字化2.0的理念、架構、業務模型》。

鯨犀產業數字峰會,是一場由業內最頂尖的企業家、工程領袖、CIO、解決方案專家、投資家,聯合發起的數字化系列論壇。

胡魯輝在峰會上談到,數字化其實不是新概念,而是早就出現,只是最近幾年被重新定義,才產生了更大影響力。 

就數字化來說,目前國內中臺的概念很火,典型的就是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主要表現在組織架構的創新和技術架構的創新。

但中臺是一種理念,並不是單純的技術。中臺只是解決一些問題,在認識數字化時候需要認識中臺,但不代表有了中臺就可以解決數字化。

針對數字化2.0的概念,胡魯輝提出六點:雲3.0、資料3.0、智慧工程、數字思維、精準運營、業務價值,只有懂得了這些理念,才能幫助實現數字化2.0。

胡魯輝現任Facebook首席工程負責人,此前擔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首席科學家;永輝雲計算聯合創始人兼CTO;華為美國研究院首席架構師兼CTO。胡魯輝老師早期曾在美國亞馬遜、微軟總部工作十餘年,帶領多個團隊長期從事雲計算和大資料智慧研發,擁有30多項美國專利及申請和國際頂級VLDB論文。 

以下為胡魯輝老師的演講全文,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今天大會的分享形式很特殊,選擇了線上,這讓我們看到了疫情推動了很多事情的發展,也看到數字化的影響力。

今天我分享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科技的發展和趨勢,理解數字化對我們的生活和企業產生的影響;二,正確認識數字化和數字化2.0;三,數字化如何驅動業務增長。

一、科技發展趨勢

從1985年出現Windows,到1995年左右出現網際網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再後來2005年前後出現新型手機iPhone和雲計算,前幾年又出現AI,這些技術使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力產生巨大變化。

其實,從最初的資訊化到網際網路再到數字化,數字化已經不是新概念,而是很早就出現了,只是最近幾年被重新定義,產生了更大影響力。

可以說,過去幾十年,數字化一直是科技發展的核心。

從這些演變可以看出兩點:一,技術每十年就有一個重大演變;二,數字化是科技發展核心,也可以說,數字化的程度影響了技術發展和生活方式。

那麼技術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呢?

 最早的PC時代,人們生活中從一開始的文字變成了電腦處理;後來從電腦、筆記本演變成了行動電話,使生活更加方便、靈活。

最近大家可能在思考今後會如何變化?我認為,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會產生更大影響。美國有些公司已經開始研發相關產品,如Facebook就用手環的方式配合眼鏡,可以產生很好的AR效果,另外微軟、Goolge也在研發相關產品。 

其實無論是5G還是雲計算或者其他技術,也正是這些生活中C端產品跟B端技術的結合,才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變化。舉例來說,PC、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買東西只能透過電腦,但現在可以用手機,且可以隨時購買。

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再過三年或者五年,手機或許都會慢慢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AR。AR將會真正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二、數字化2.0

1、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

說到數字化,繞不開一個概念,就是中臺。兩三年前,中臺概念在國內很火,很多企業推出了不同的中臺。比較典型的就是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當然還有其他的中臺。

我主要講的是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在我看來,這很難說是一種技術,而是創新,即組織架構的創新和技術架構的創新。

其實,中臺應該是理念,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它可以把前端、中端和後端解耦,透過強大的中臺或者是後端,來支援快速靈活變化的前端。

但是,對於中臺可能存在一個誤區,很多企業認為數字化就是需要中臺,並非如此。

數字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技術也在不斷演變,但中臺只是解決一些問題,不代表有了中臺就有了數字化。中臺能解決的是組織架構和技術架構,達到其本身的目的。

所以,當在認識數字化的時候,需要認識中臺,但不代表企業有了中臺就可以解決數字化,這不是同一個概念。

2、微軟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

具體來看一下,微軟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

在眾多企業中,微軟的數字化能力還是比較靠前的,它是如何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呢?最近微軟CEO強調了五個方面: 

第一,無所不在的分散式計算。數字化技術的強度,核心關鍵是無所不在的計算能力。就像最早的時候有伺服器、資料中心、雲計算,這裡面的核心點是計算,也就是說將來無處不在的計算能力是很關鍵的。

第二,是資料。這裡的資料不是之前講的大資料,更關鍵的是如何做資料管理和資料治理,以及周邊的智慧,最主要是能夠將資料應用到業務中去,幫助企業認識業務,從而驅動業務增長。

第三,數字化的目的是幫助企業發展。微軟就提出了這一要求,幫助企業如何用數字化實現發展的目的。

第四,數字化不只是幫助全球的經濟增長,而是如何用數字化全方位提升各方面能力。

第五,最關鍵是在全球化的情況下,如何在可信的環境裡,進行資料的互動和應用,和技術能力的提升。

資料的廣泛應用,讓安全性更受重視。如今,國內很關注的就是如何落地資料的互動,如何將資料應用到各領域,這還是具有很大挑戰的。而在設計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安全性,透過設計理念提升安全性、建立信任能力。

3、數字化2.0理念

早期人們對數字化的認知,大多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化,將一些技術應用到傳統領域,運用軟體管理一些業務場景,這些都是數字化的應用。

那什麼是數字化2.0呢?我認為是六方面結合的理念:

第一,Cloud 3.0。之前大多數企業都是透過自己的資料中心來提高計算能力,但是雲改變許多方面。如美國比較典型的亞馬遜、微軟、Google,都是比較成功的雲計算企業或者是雲供應商,國內的阿里、騰訊、華為、UCloud和金山雲也是不錯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出現,使數字化程度得到快速提升。

第二,Data 3.0。這裡不僅僅是大資料或者資料管理,而是透過雲的方式提供資料服務,資料處理及安全應用。

第三,智慧工程。AI改變了很多東西,可以幫助解決一些需要重複性的工作,被廣泛到應用到企業和生活中,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智慧工程化。

早期軟體剛開始被使用的時候也比較深奧,但軟體工程化以後,就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相應的AI也一樣,如果AI不能工程化,就很難普及。

第四,數字思維,就是工作和生活場景中如何應用數字化。

例如,零售行業從早期的賣場到現在的網際網路,並不是只有電商可以數字化,供應鏈、物流等都可以進行數字化,而且裡面的業務場景比電商本身更加複雜,用技術最佳化的空間更大。因此,如果具備了數字思維,就可以將其用到眾多領域,也就有了軟體思維的數字化應用。

第五,精準運營,是數字化的重要目標。

數字化透過技術的支撐和資料互動來驅動業務,解決業務痛點。精準運營則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在實踐中,需要提升資料的質量,或者是資訊的準確性。

第六,業務價值。某種意義上是衡量技術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如何來提升數字化程度,其中最關鍵的衡量價值就是業務價值。

4、Data 3.0

現在我們雖然進入了資料3.0,那何為資料1.0和2.0呢?

資料1.0,就是最初的大資料,進行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資料2.0是實時大資料。

資料3.0就是智慧資料雲(data  cloud),可以從兩方面去解讀:一,如何把智慧和雲計算的能力,與資料結合起來,幫助理解資料以及資料應用;二就是如何把資料和業務結合起來。

做大資料的應該都知道,一般會有三類人處理和應用資料,如軟體工程師建設大資料平臺、資料分析師進行資料分析、產品經理理解業務場景。這三類人群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資料應用起來。

所以,我認為,資料3.0應該有兩方面大的轉變:一,資料閉環,端到端能夠應用起來,實現流程上的閉環;二,將各種能力結合起來,無論是三類人或者是四類人,將這些跟資料相關的團隊融合起來簡單化、智慧化。

5、Cloud 3.0

從Cloud 1.0到2.0時代的Kubernetes,如今已經進入Cloud 3.0。

Cloud 3.0指的是智慧雲,一方面能夠讓雲實現自動化、智慧化,另一方面就是將Cloud和Edge結合起來。

之前經常被提到的是集中雲,但其實雲的架構本身是分散式,這好像是矛盾的,但將雲和Edge結合起來,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6、數字化2.0的架構

那麼,該如何理解數字化2.0的架構呢?

我認為,數字化2.0架構,應該以雲和邊緣計算為底層,上邊分佈著物聯網、AI、AR、Blockchain、5G、新能源等能力,能夠賦能於B端和C端,最後是各個數字化應用。

以前許多人認為2B需要數字化,但其實2B和2C都需要數字化。未來的應用場景有L4/L5、企業SaaS、零售3.0、健康3.0、智慧家居3.0、AR2.0等等,我想在5年以後或者不遠得將來,就都會出現。

三、數字化賦能零售

最後,分享一下如何把數字化2.0跟業務結合起來。

以零售行業為例,零售是極其複雜的行業,且場景很多,如客戶、金融、商品、流量、物流、供應鏈等等。

數字化的應用,則可以從兩方面去著手:一是物流、供應鏈、倉儲這些都可以廣泛的深入應用數字化,同時把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從零售的供應鏈到倉儲到購買到配送,實現供應鏈智慧化;二,可以把本來是分散的部分,實現全域性來規劃,進而最佳化零售全領域。

最後歸納一下,數字化2.0是以雲和邊緣計算為基礎,以資料為核心,同時可以應用to B和to C的業務場景。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