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防雷業務是由雷電監測、預警預報、防雷檢測與防護技術服務組成的業務體系。
而防雷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是從0到1,未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文 | 代潤澤
從1752年富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實驗到一年後避雷針的公佈,至此揭開了人類對抗雷電的歷史。
而我國的防雷行業和技術起步較晚,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第一家防雷企業誕生,2002年5月深圳第一屆防雷技術論壇的召開,標誌著在我國防雷行業正式步入成熟階段。
我國防雷業急需轉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防雷積累了很多工作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此前的業務、流程主要在手工操作的基礎上,所有業務都是在個人電腦中完成。
這導致了防雷業務管理模式分散混亂,缺乏統一化和規範化的模板管理,也沒有統一的資訊管理系統,工作效率很低。
隨著數字化發展,全國一些地區陸續也建立了一些當地的防雷平臺,可以滿足當地的基本需求和業務。但是資料越來越多,業務越來越複雜,防雷業務管理顯得分散零亂,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層出不窮,已經不能滿足建設發展和業務需求。
從中國氣象局統籌管理的角度來說,為了推動全國防雷減災工作,有效監管防雷業務,提高防雷業務的規範化、集約化和資訊化水平,防雷業務必須做數字化轉型。
基於此,中國氣象局開展了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了更有效地監管防雷業務,同時提高防雷業務的規範化、集約化和資訊化水平。
平臺的搭建需要尋找契合的技術方“這個平臺是全國性的平臺,可以統籌、管理整個國內各個地區,用一套系統統一化管理,從資料的採集到資料的監管,目前主要體現在統計分析與報表製作視覺化這兩個方面。”
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專案經理關旭旭負責整個平臺的搭建,他表示,該平臺運用統計方法及與分析物件有關的知識,從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上進行的研究活動。透過結合資料倉庫技術實現檢測機構、分支機構、從業人員、檢測業務動態監管分析,包含檢測機構服務能力、人員掛靠、虛假報告等。
並且,該平臺可以滿足當前各種格式的行業監管報表,也可以滿足內部管理的報表的需求,能實現防雷行政監管重點單位和雷電災害相關業務資料的圖表查詢。
關旭旭向鯨犀透露,Smartbi是透過招標的形式與中國氣象局合作。
2017年,中國氣象局就打算進行數字化建設,為了更好地監控防雷,當即擬定了三年規劃。在建設平臺的時候,Smartbi透過投標承建了一期專案的建設。在一期完成後,Smartbi又連續承建了後面三期的專案建設。
“我們之所以能夠進行四期的建設,最重要的一點是Smartbi一直與氣象局保持合作,因此經驗比較豐富。2017年進行平臺搭建的時候,我們對整個平臺或整個氣象行業的監管非常瞭解。”提到為什麼Smartbi可以連續中標,關旭旭坦言專案經驗的重要性。
除了豐富的專案經驗,中國氣象局也需要對技術進行考察:
1、對於報表製作,將Excel變為企業級WEB報表設計器,提供靈活的表格樣式與計算邏輯設計能力;
2、對於資料視覺化,自助儀表盤製作,透過簡單的拖拉拽即可生成管理駕駛艙,所見即所得;
3、對UI設計的高要求,透過採用最新百度Echarts 4.0, 提供炫酷3D立體模擬圖形,同時支援EXCEL圖形,且圖形控制元件輕鬆擴充套件也可輕鬆實現;
4、能支援錄入表單資料 、支援審批流程、支援移動端等功能。
在合作之前,Smartbi需要提前準備多項工作,在業務方面要了解氣象局是如何開展防雷監管,瞭解防雷檢測機構的市場行為,瞭解防雷重點單位。
“我們當時做了很多調研。”關旭旭表示。
招標之前,開發團隊基於此前與氣象局合作的專案經驗,對防雷業務有初步的瞭解,能掌握氣象局防雷資料的使用、氣象局如何展開工作、資料量有多大等基本資訊,再根據Smartbi產品進行填報,在統計分析報表方面進行一些技術儲備。
因此,在經過多項考察後,雙方攜手合作。
搭建的過程需要詳細規劃關旭旭表示,雙方團隊在平臺的建設中非常重要,需要雙方領導組成專案領導小組,雙方專家組成顧問組,雙方專案經理組成管理小組,雙方團隊成員組成需求組、開發組、測試組、培訓組等。
完成專案的團隊構建後,從專案最開始的招投中標,到雙方簽訂專案合同、駐場開發,在專案啟動會上,雙方成員相互熟悉,分清職責。當溝通每期需要建設的內容後,由Smartbi組織實施團隊開展工作。
關旭旭表示,整個平臺的建設過程可以總結為:
專案招投標--簽訂合同--專案啟動--需求溝通確認--功能開發--階段彙報--專案初驗--試執行--專案驗收--上線執行
“我們會定時的組織階段性彙報,瞭解每個階段是否有按計劃去完成專案工作。”關旭旭表示,“我們每期都有驗收,當驗收通過後,再進行下一項。”
目前,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分為四期建設。
1、一期監管應用系統,實現氣象內部使用者防雷監督管理工作線上作業。
一期的監管應用系統具體是為氣象局內部使用者提供防雷業務資訊錄入、查詢、統計分析,各省、市、區縣氣象使用者對防雷業務資訊進行線上填報,系統根據監管所關心的指標進行資料分析,輸出統計圖表。
2、二期服務應用系統,實現檢測機構和重點單位使用者線上、實時動態維護單位相關資訊。
二期的服務應用系統具體是為防雷檢測機構使用者提供線上實時動態更新機構、分支機構、人員、業務資訊;為防雷重點單位使用者提供線上實時動態更新單位資訊,上報自查記錄、隱患臺賬。檢測機構和重點單位使用者使用賬號登入系統後進行資訊維護。
3、三期移動應用系統,實現氣象內部使用者移動線上檢視防雷工作。
三期的移動應用系統具體是指為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防雷業務監管APP,使用賬號登入後檢視。
4、四期平臺安全防護系統。
四期的平臺安全防護系統具體是指從網路安全設施安全防護、平臺安全功能防護、第三方安全服務、管理安全等四個方面對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進行安全防護建設。在安全防護系統建設完成後,平臺通過了三級等保,為平臺的執行提供安全保障。
磨合源於雙方側重點不同關旭旭坦言,雙方合作的時間較久,工作過程中難免存在意見不統一的現象。
他舉了個例子,在防雷重點單位監管的監管方面,如何監督重點單位的顆粒度層級,從技術的角度,關旭旭認為顆粒度越小越細越好,但是從氣象局角度來說,如果顆粒度很細產生的工作量也會巨大,因此需要做一些統籌,進行一些隨機抽查、檢測。
“其實,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雙方側重點不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雙方的技術顧問專家展開評審會,將討論的結果呈報給國家氣象局,再由管理層達成統一意見。平臺每一期的建設都是獨立開展,初驗後進行試執行,在透過收集的問題和建議最終調整後進行最終的驗收,驗收通過後才能正式上線。
“該平臺主要面向從事防雷檢測的檢測機構,面向社會的企業單位。”關旭旭表示,因此專案的整體規劃是從氣象局的角度,考慮到他們在如何監管。而二期面向社會企業單位,要從使用者角度去想,使用者如何使用得方便快捷。
“我們的平臺是否真正服務好企業,就需要在試執行的過程中讓企業積極參與,親自上去操作。”在此期間會產生一些與企業相關的資料。
檢測機構對整個防雷市場的重點單位做防雷檢測,都有自身的指標,例如避雷針的安裝等要求,同時不同地區的格式規範不同。全國統一的系統也會對沒有屬性的地區進行搭建,因此需要企業協助完成不同地區的特殊需求,在此期間,會收集各個地區、不同企業的修改意見,統一訴求進而統一適配。
搭建好平臺的同時也要注重成本的把控,因此每期專案建設之前團隊會進行實施方案申報,而每期專案都需要修改後再正式上線,這對技術團隊有不小的挑戰。
關旭旭表示,團隊在搭建每期專案前,會考慮到改動的問題,因此Smartbi提前搭建了技術介面,這可以方便後續調整。在試執行過程中遇到使用者反饋的業務問題,基本上沒有技術挑戰。
然而真正的挑戰來源於國家統一平臺涉及到的區域非常廣,地區差別非常大。
專案涉及到國內31個省市地區,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擁有本地系統和線上作業,因此防雷建設進度很快,然而青海、西藏、雲南等偏遠地區,完全沒有資訊化辦公系統,平時的所有操作全部由人工完成並且用紙質存檔,非常影響實際作業。
“中國氣象局也無法對這些紙質的資料做很好的分析,然後再做決策。”關旭旭表示。
平臺上線後成效顯著完成了專案一期的監管後,已經解決了國內各個省的資料統一上報問題,並提高了整體的上報效率,讓中國氣象局能夠更高效地全域性把控當前各個省的工作情況、是否完成每年的指標等。
針對檢測機構和重點單位提供線上填報的二期專案,此前由於沒有統一系統,各個地區的所有檢測機構沒有任何標準,這導致市場上存在了許多掛靠人員和虛假報告,這完全需要氣象局執法單位挨家挨戶對每一份報告進行檢查,效率低也未必看到問題。
當二期的服務系統搭建後,檢測機構必須線上填報所有單位的所有從業人員,製作業務資訊。主管執法機構只需要在系統上核查,能針對某個檢測機構的人員、業務,系統會自動算出包括一些人員的複核。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每個人每天只能去同一個地區作業,如果系統計算出有人跑了多個區,系統就會助幫助氣象主管機構規範市場行為。”關旭旭表示。
當規範了市場行為後,將打擊的行為進行公示,可以檢測整個防雷市場,讓防雷市場變得更公開透明,能檢測出哪些進行了虛假行為,而對於需要做防雷檢測的機構、企業,也可以根據系統找到對標企業。
專案的三期應用的移動端,這裡考慮到App的便捷性。“對於領導階層,平時工作、開會非常繁忙,一直守著電腦監測不現實,而移動端能讓他們隨時點開監控區域。”
在專案的四期建設中,目前國家和企業對安全建設越來越重視,在搭建社群安全等保建設之前,沒有官方機構來認可,因此,關旭旭帶領團隊專門請具有安全資質的的機構對整個平臺進行安全測評,根據測評的要求做整改或者硬體修復,最後達到了三級等保要求。
並且,專案的四期建設不侷限於防雷的檢測機構,也為防雷處理單位帶來一些便利。
除了監測防雷業務,平臺對整個防雷行業來說,很直觀的改變在於,沒有平臺之前,氣象局在做行政執法的過程中最少要派三個人一組,如同大海撈針一樣隨機抽查,也不知道哪些是重點要檢測的物件,想要找到問題的出處就要全覆蓋,過程中就很容易存在漏檢。
平臺上線後,企業就要有資料填報的意識,如果機構、企業一年沒有進行檢測,就會面臨非常大的風險,需要重點監控,因此,平臺的上線在減少人員出勤工作的同時可以做到全覆蓋。
其次,此前所有執法檢查的資料需要紙質存檔,需要上交結果進行人為整理,歸檔後到檔案管理員處存放,而這些紙質資料存檔案後很難再次利用。而現有系統可以減少對檔案管理人員和執法人員的成本,這是非常直觀的改善,對企業、單位的監管也能做到更加細緻。
防雷行業未來如何數字化轉型?1、防雷重點單位物聯。
防雷重點單位就是氣象局,因此從物聯的角度來看,採用現代化的高畫質影片監控技術,實現高畫質傳輸、高畫質儲存、高畫質顯示;實時針對諸如某個大型加油站,進行影片資訊的採集儲存;然後提供影片結構化、影片質量診斷等智慧分析技術,實現全網的排程,建設完整的一套“高畫質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影片影象監控系統,進而實時能觀測到重點單位的現場情況。
2、檢測單位評估。
例如,目前房地市場上已有的檢測機構,因此對於防雷行業來說,利用大資料技術,用安全監管大資料分析智慧分析制定對檢測機構的考評策略,篩選出檢測機構、企業的防雷水平。
3、主管單位考評。
根據目前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的產生資料,對各個省市區進行的防雷行政執法情況,就主管機構的所有的工作進行測評,綜合考慮各省的主管機構是履職能力來考慮每年的績效,而管理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各考評內容的增減。
4、大資料智慧監管。
透過平臺採集的基礎資料,透過大資料分析做宏觀的決策,也可以對防雷動態進行監管,對一些突發預警、突發的事件提前做預警,也可以對檢測單位進行評估,以及進行公眾資料查詢等綜合服務。
寫在最後此次中國氣象局與Smartbi合作搭建的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也給相關業務機構帶來了驚喜,“防災協會看到了氣象局的這個平臺後,也找我們談一些個性化監管和服務的合作。”關旭旭表示。
“不過個性化首先要基於中國氣象局統一的政策,個性的前提是服務理念和監管不能偏離。”關旭旭強調,在此基礎上,如何保障基礎框架不動,從實際的業務角度出發,按照行業標準和法律層面做個性化搭建。
對於氣象局來說,整體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初級階段,也就是從0到1的過程。想要繼續做數字化轉型,還要根據現代市場或監管的實際情況,做精做細。
而對於想要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機構、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
1、從業務流程方面。
企業可以先明確哪些環節弊端最多,效率最低,然後就從這個環節入手,以點帶面,逐步對業務流程進行最佳化和數字化改造。
2、從資料化運營方面。
企業需要先梳理好資料資源,做好資料治理,建設統一的資料平臺,保證資料質量。基於資料平臺,再根據實際需要建設各種分析應用,滿足不同部門、不同場景的資料需求。
並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推廣自助分析應用,在企業內部營造自助分析文化,激發一線業務人員的資料分析熱情,讓資料真正做到賦能一線,從而進一步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對於技術方而言,未來要繼續專注產品研發,在自助分析技術方面做更大的投入,讓使用者可以更自由、更廣泛地挖掘資料的價值,更好地實現資料化運營。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