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8月18日,《光明日報》披露了一條振奮人心的訊息,根據中國國藥集團董事長的採訪內容,國藥新冠疫苗預計今年12月底上市,且單隻預計價格只有幾百元。

疫苗一直被認為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殺手鐧”。國際各界都不遺餘力,希望能獲得這個制勝武器。

“競賽”:加速再加速

8月11日,俄羅斯衛生部註冊了全球首款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該疫苗被命名為“衛星五號”,由“加馬列亞”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與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共同研發。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8月6日,在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展示新冠疫苗。

在俄羅斯看來,這標誌著自己已經獲得了這場全球疫苗競賽的“最後勝利”。

△ 有意思的是,在8月13日,根據CNN的訊息,俄羅斯“善意”並“主動”地要求向美國提供疫苗方面的幫助,但美國卻拒絕了。

《紐約時報》說,這或將激發美國當局的“勝負欲”,或要求本國疫苗加速再加速。

根據BBC、CNBC、南華早報等多家媒體的訊息,今年5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美國的新冠疫苗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成功面世。而到了8月份,特朗普則表示,11月大選前,疫苗就能面市。

這說明美國急了。

但疫苗競賽的參賽者可不止俄美,著急“出圈”的還有印度。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出席在新德里紅堡舉行的印度獨立74週年紀念儀式,並發表講話。

根據《印度斯坦報》8月15日的訊息,印度總理莫迪在當天的獨立日致辭中透露,印度本土的新冠肺炎疫苗將很快問世,目前已有3款疫苗處於不同的測試階段。

得益於龐大的生產線,印度可以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及仿製藥生產國。

根據《紐約時報》8月1日的文章《印度富豪下大注領跑新冠疫苗競賽》,國際上不少疫苗研發機構都開始與印度尋求合作,比如英國的牛津大學等。

印度血清研究所更是在今年5月初就已經從牛津大學處收集到了新冠疫苗的細胞材料。

而英國、法國等有研發資歷的國家也都投入了足量的財力人力在賽場上進行角逐。甚至有機構已經開始“探討”疫苗的成本和定價問題。

△《經濟學人》在官方推特上表示,如果牛津大學的疫苗被證實對新冠肺炎有效,那麼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將把每劑疫苗的成本控制在一杯咖啡的價錢。

相關國家和機構在疫苗的爭奪與造勢上比拼,那網友們又是怎麼看待疫苗競賽的呢?

我不清楚疫苗最終會從哪裡產生,但很欣慰有疫苗,哪怕僅僅是一個測試。疫苗可以拯救眾多生命,這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吧。儘管我的朋友說疫苗出自俄羅斯,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第一顆傳送到太空的衛星叫斯普特尼克,所以他們才會給這個疫苗起了同樣的名字。這象徵著也是俄羅斯第一個研發出的。但更大的問題是,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呢?

由此可見,相比較最終哪個國家會在疫苗競賽中勝出,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才是人們更加關注的問題。

“變味”:當疫苗遇上政治

CNN8月13日製作的疫苗研發製作流程的圖解稱,一般來講,疫苗在臨床前階段後還需要經過少數人-百人-千人三個測試階段,疫苗的生產也主要有六個步驟。

CNN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衛生研究院製作了近些年來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公共衛生事件疫苗測試速度的統計圖。

圖片顯示,H1N1、埃博拉、SARS及寨卡病毒疫苗分別在疫情爆發的89、164、323、454天后才進入人體測試階段。但新冠肺炎疫苗進入人體測試階段中間只隔了67天,可以說是閃電速度了。

時間如此之短,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民眾對注射疫苗變得非常謹慎的原因。CNN最新民調顯示,如果可能,只有66%的美國民眾願意去接種新冠疫苗。

聯合國發言人賈薩雷維奇就俄羅斯疫苗進行表態時認為,儘管需要繼續投資於加速研發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和疫苗,以幫助減少病毒傳播,但是加快進展不能、也不意味著在安全上做出妥協。加速疫苗的研發應包括確保測試、製造和物流框架到位。

簡言之,再要求速度也不能跳過應有的步驟“搶跑”,要確保程式步步到位。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全球衛生高階研究員邁克爾·海德博士評論說:“現在就來測試疫苗是否有效,還為時過早。”

同樣的話,多名醫學專家在今年早些時候也對美國說過。

今年五月,美國當局發起了一項名為“曲速行動”的計劃,旨在提高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速度,甚至為此投入了數億美元的資金。

如果只是用資金來充當研發工作的後盾,倒也無可厚非,但當時根據德國之聲的爆料,美國一些政客為了壓縮研發時間,甚至提議招募健康的志願者,先為其注射病毒,再給其注射疫苗,以此來驗證疫苗的有效性。

這種“人體實驗”顯然不僅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風險,還會引發道德譴責。

疫苗競賽本身並沒有錯,因為早一些開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意味著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拯救更多的生命。

但如果疫苗的研製已經越過了造福人類的本意,反被摻雜了更多“利益”的糾紛與“權力”的博弈,那就“變味”了。

《日本時報》8月13日的一篇文章就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 文章指出,俄羅斯宣佈疫苗研發成功,還將其命名為“衛星5號”,這樣的做法就像強調這場疫苗競賽像太空競賽一樣,對“第一名”的爭奪是關乎國際地位及科學地位的——第一個開發出能戰勝新冠病毒的國家將會贏得隨之而來的顯赫的國際地位。

另外,美國當局沒有妥善處理好新冠病毒的大流行,這使特朗普的政治命運陷入了嚴重的未知之中,因此美國也寄希望於積極推動疫苗研發而獲得聲譽。

美國一些政客一直將疫苗視為重振陷入困境的經濟,甚至是超越全球範圍內競爭對手的重要途徑。

2020年早些時候,美國司法部主管國家安全事務的助理檢察長約翰·德默斯就曾挑明,最先研究出疫苗的國家將會成為“地緣政治意義上的成功者”,從而在世界舞臺上獲得影響力。

從科學與疫苗安全的角度來看,包括俄羅斯等國在內的疫苗研發流程備受質疑。但同時,《日本時報》在文中還隱隱表達了另一種擔憂——國家之間的對抗,是否會使那些切實可靠的疫苗遭到排斥?

這種顧慮也並非憑空想象。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BBC7月16日訊息稱,“英、美、加指控俄羅斯間諜欲竊取新冠病毒疫苗研究資料”。在BBC6月8日關於疫苗的報道中,中國也未能躲過被潑“盜竊”的髒水——還被甩上“拖西方疫苗研發速度後腿”的鍋。

這種指責的行為,透露出國家間排斥與對抗的情緒。

可公眾對於疫苗迫在眉睫的需求又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在此次俄羅斯宣佈成功研發出疫苗後,有美國民眾坦言,他們願意歡迎來自俄羅斯的疫苗——只要它能透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批准。

但能不能透過批准,仍有疑問。

“哄搶”:me first?

事實上,疫苗“首發戰”還沒結束,疫苗“搶購戰”的帷幕就已經拉開。

7月22日,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證實,如果臨床試驗證明兩家藥企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安全有效,美國政府將支付19.5億美元購買1億劑疫苗,供5000萬人接種。

△ 7月31日,路透社報道,美國與英國、法國兩家大型醫藥企業達成協議,將由這兩家企業向美國供應多至1億劑正在臨床試驗中的新冠疫苗。

這兩家歐洲企業分別是法國藥企賽諾菲和英國藥企葛蘭素史克。根據協議,美國政府將向兩家企業支付多至21億美元採購足夠5000萬人接種的疫苗,還保留另外5000萬劑疫苗的購買特權。

又根據路透社訊息,8月11日美國白宮及藥企莫德納公佈,雙方已達成協議,將以約15億美元的總價訂購1億劑疫苗。當天,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說:“政府已經購買了所有疫苗。”

根據美國“曲速行動”官方的說法,“只有在滿足了美國的一切需求後,接下來才會輪到別的國家。”

香港大公網8月13日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當日,美國方面已經豪擲90多億美元訂購了至少8億劑疫苗。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位於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的諾瓦瓦克斯疫苗研發實驗室,工作人員展示一種正在開發中的新冠疫苗。

另外,8月14日,英國政府疫苗工作組負責人凱特·賓漢向天空新聞表示,英國政府與美國知名強生公司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簽署了兩份新冠疫苗供應協議,訂購了共計9000萬劑新冠疫苗。

此前,英國商務、能源、工業戰略大臣阿洛克·夏爾馬曾表示,如果疫苗開發成功,英國將率先獲得疫苗。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也同意9月份先向英國提供3000萬劑疫苗,後續總計1億劑。

《日本經濟新聞》則披露,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在努力從藥企購買新冠疫苗。

瞧,疫苗搶購戰似乎成了一場有錢國家勢在必行的行動。這背後的目的不言而喻。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美國CNBC 8月1日釋出了一篇題為《誰能最先獲得新冠疫苗?遠比你想的更復雜》的文章,其中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亞瑟·卡普蘭認為,有些國家會有充足的疫苗,而另一些國家則根本無從獲得疫苗,所以一些國家可能會利用其對疫苗的影響力來討價還價或進行貿易談判,甚至疫苗黑市還會由此興起。

別管夠不夠,先“搶”了再說,“me first”一直是一些國家的行事風格。

儘管囤積新冠疫苗在商業發展上是一種可行行為,但根據CNBC的報道,多名專家警告,這種“疫苗民族主義”可能會使新冠疫苗變成一場軍備競賽,並對公眾健康及經濟造成空前嚴重的傷害。

倘若出現了這種情況,那真會是全人類的不幸。

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研究教授伊恩·高丁表示,“有些競爭是健康的,因為人們不希望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這不應該是‘財大氣粗’的國家有能力保護其公民,而在貧窮國家,人們卻只能坐以待斃。”

在全球命運緊密相連的時代背景下,《今日美國》指出,“在所有人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疫苗民族主義將會嚴重威脅全球為抗擊新冠肺炎所做出的努力。”

全球近80億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完成疫苗的接種,呼籲採取公平公正的程式來確定疫苗的分配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顯得尤為必要。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在8月13日的世衛組織記者會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各國支援“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的國際合作倡議。他說,目前已有代表全球70%人口的國家簽署或表達了加入“加速器”框架下“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的意願。

在5月18日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中國承諾“中國新冠疫苗將成為全球公共產品”。今年7月份,中國還向拉丁美洲各國提供了10億美元的貸款,用以支援這些目前疫情嚴重的地區購買疫苗。

中國一直相信只有尊重生命、尊重科學,積極尋求全球合作與資訊共享才是唯一走出疫情迷霧的道路,也一直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不斷對此做出努力。

但相較於個體努力,團結的力量才會創造奇蹟。而在變了味的疫苗競賽的亂局之下,何時才能迎來全球抗疫的最終勝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1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搶跑”到“搶購”,是什麼讓疫苗競賽變了味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