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造假是会计舞弊的一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包括本世纪初美国的安然和世通会计丑闻。日本并不是完全市场,东芝的财务报表造假在日本并不是个例,这也反映了日本市场的一些固有弊病。包括安倍政权上台以来推行的安倍经济学以及经济改革,虽然强调和强化了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督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
比如东芝公司的公司治理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虚增利润美化财报数据肯定不是一个会计年度能够完成的,事实也表明,东芝的财报数据造假不仅横跨了几个会计年度,甚至经历了好几届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的变动。财报数据的虚增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审计工作,公司内部审计包括审计委员会和懂审计的独立董事就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之所以不仅仅财报数据造假内部审计没有查出问题,董事会监督也没有发现问题,外部注会审计也没有发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再加上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到位。
此次重组主要是更换了治理层的部分董事以及部分高管。我认为如果不涉及对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性改革,重组的价值并不大。众所周知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审直接建立在治理层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上,外审则由董事会聘请独立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此次东芝财务丑闻曝光,以及紧接着的重组计划,一方面也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清理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也让治理层和管理层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但是东芝本身董事会下审计委员会的不健全以及对管理层监督不力甚至是与管理层合伙进行财务造假,并不会因为一次重组而立即消失。
财务丑闻必然伴随股票下跌(利空),债务违约风险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东芝管理层强调将砍掉不盈利的业务,对公司营业范围和经营战略进行再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说明东芝也在痛苦地转型升级之中。
耿雨豪,一橋大学商学部
(括号内翻译内容部分为知乎日报注)
鄙人的前辈是在安永工作的,与本次事件有关的 CPA(注册会计师)。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窃以为有两点:
1、
事件的开端源于 Toshiba(东芝)基建事业采用的「工事進行基準」出现问题。这个会计基准基于「発生主義会計」,是几乎所有基建企业都采用的基准。
然而,该基准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事進行度合い」在决定时的恣意性问题。在业内,只要采用此基准的企业会计似乎都存在类似 Toshiba 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
从监察的角度来看,安永其实非常无力。
在日本,面对 Toshiba 这样的企业,CPA 处于绝对弱势。因为现实上 CPA 无法在财务报表上给出反对意见。
这里,CPA 受到着三方的压力:Toshiba Top Management(东芝高管),Toshiba Stock Holders(东芝股东),JP Government(日本政府)。
管理层不用多说,股东们也不希望 CPA 提出反对意见导致上市停止,日本政府更是不可能让 Toshiba 停盘。
因此,鄙人的前辈最后的结论:これが会計の限界かもしれない(这也许是会计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