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成就优秀教师?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70余篇电子文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矛盾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要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加强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重心,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需要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它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学校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提升经验,探索规律。

“校本教研”既重视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变个体之间的竞争为集体的合作,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和谐教研氛围,力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对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和谐教师文化的形成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 实施专业引领 推动教师可持续发展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学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能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它始终站在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沿,从而使“校本教研”更具有超前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大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校本研究就会自囿于同一水平地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辅导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

我们知道,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段并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带”。这就需要教科研人员的辛勤指导与热情帮助,带领我们走出这个“真空地带”。可以说,教科研人员就是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人。有了教研员的指导,“校本教研”才会更扎实、更有效。教科研人员带着课题,深入学校,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在教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老师们以实际行动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并逐渐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轨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对教师帮助最大。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也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二、 倡导校本合作 形成共享合作的教师文化

学校的成功,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们通力合作形成教与学的和谐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

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享经验与成功。而教师互助合作又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汇与碰撞,是非常宝贵的。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水平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为此,学校开展了“ 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教研活动为载体,增强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主旨的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组内之间的合作教研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我们进行了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教研。在学校大课题之下,每个教研组制定一个子课题,共同进行研究。例如,音乐、美术、英语等担任相同学科教学的几位教师,同时担任一个年级教材的教学实验工作。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们进行同备、共讲一课书的教研活动。这种活动成了教师之间最理想的互动方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有效防止和克服了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二)相同学段的联合教研

围绕学校的研究课题,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研究重点。根据学科研究的重点,相同学段的两个年级,在教学内容、课题研究重点等方面,必然有着相通相融的研究内容,自然形成了联合教研的渠道和空间。例如:语文、数学学科分别进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联合教研、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联合教研、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联合教研。老师们在联合教研过程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力参与,在与他组的研究探讨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共享经验的乐趣。

(三)不同学科联合教研

不同的学科,虽然担负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随着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相通相融,可以打破学科教研的界限,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联合教研活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我们建立了以主题为单位的教师联合教研群,如:学生探究《白色污染》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由语文教师组织,组成了由数学、美术、自然、劳动等学科教师共同组建的课题指导群,对学生的子课题进行指导。不同学科教师间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合作,和谐的教师文化已然形成。

三、 追求整体效能 实现学校教育的“多赢”

(一)“校本教研”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校本教研”为教师们创设了积极的、互助的、民主的研究氛围,在合作中学习理论,在合作中研究专题,在合作中提高效率,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推动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校本教研”使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从教研活动的组织、准备、实施中,其骨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带动了更多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校本教研”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校本教研”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校本教研”是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

(五)“校本教研”向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做好检查备课、检查作业批改、听课评课等日常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具有对教育理论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教师教学研究的指导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事实证明,就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校本研究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和谐互助的教师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强调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切磋。随着“校本教研”的正常运行,和谐的教研氛围、和谐的教师文化必将形成。

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转发

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收藏

购买专栏后私信我“学校公文材料70”获取电子文档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74 字。

转载请注明: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成就优秀教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