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这里的尔就是袁世凯。12月28日,全国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
至此,清帝逊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公元1912年2月12日,是历史上极具意义的一天。当日,紫禁城养心殿中众臣汇集,即将迎来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摄政王载沣已经退居下位,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以生病为理由并未出席,遂派出了自己较为信任的胡惟德出席仪式,与之出席的还有众多清朝重臣。其中,绝大多数大臣都是清朝最后一批官员,同样,也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批官员。
尽管,当日天气依旧,但是,所有人仍能感觉到气氛的不同寻常。每位大臣一如往常头戴翎顶,身着蟒袍,冠带一新,及早便候在乾清宫旁边待命。空气中寒意凛然,大臣们捧着热茶低头不语,眼睛不时扫向一旁,似乎各有心思。仔细看去,可以看到每个人表情呈现不一,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淡然中带着一丝欣喜之色,似乎将要迎来什么好事一般。
反观清朝其他臣子,要么面带怒意,要么便是面带悲色,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清朝的司法大臣沈家本则表情冷漠,无喜无悲,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事不关己的模样。就在这时,一道声音打破了这压抑的气氛:“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这是隆裕太后身边小太监的声音。大臣们闻此后,遂放下手中茶水,整理下自身衣帽,便依次向着养心殿走去。
一行人赶到养心殿时,并没有看到隆裕太后,偌大的一个养心殿,唯有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在此等待。在其身后,则是表情严肃的皇家侍卫,一如往常守卫在养心殿左右。少许,殿外传来小太监传旨声音:“太后驾到!”众臣转身,便看到隆裕太后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缓缓走来,经过众多大臣,进入殿中。待隆裕太后正中做定后,大臣们才跟随入殿。
这是清朝最后一次朝见,规矩已经不同以往。 昔日上殿都是皇帝主持,隆裕太后垂帘听政,然而今日时代已变,隆裕太后亲自出来主持最后一次朝见,在礼节上,大臣们也无需再行三叩九拜之礼,而是由胡惟德领头,向隆裕太后及溥仪皇帝弯腰三鞠躬,便算行过大礼。这是清廷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寻遍众臣,却没有看到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身影。
胡惟德一步向前,启奏道:“奏请太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而未能起身,特委托臣前来向太后与皇上请安。”隆裕太后听闻后,点头道:“袁世凯为国家尽忠职守,费心费力,真是难得忠臣呐。清朝皇室之所以还能继续存在,离不开袁世凯的力保,想想他的压力也不小。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其他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处理吧。”
隆裕太后在说到“退位”二字时,眼眶红了一圈,似乎随时都要掉下眼泪。其实,也是能够理解,祖宗留下的偌大基业,说让就让,隆裕太后心中苦楚万分。但时代早已更变,形势催人急,为了皇室成员的安全,隆裕太后只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殿下的清朝大臣听完这些,心中也是空空落落,到底还是拱手相让了,大清就此终结了。
这些臣子都是对清朝忠心耿耿的老臣,他们能够体会隆裕太后的心情,但即便如此,又能如何呢,外部军阀势力对清室虎视眈眈,或许唯有退位,方是最佳保全之计。作为袁世凯的人,胡惟德自然对清室没什么情感,但见其他人都面带忧伤之色,他也不好多说什么。一时间,大殿陷入沉寂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正在这时,御前太监站出,将准备好的退位诏书送到隆裕太后面前。
隆裕太后打开诏书,看了几页后,多年来的内心积怨在这一刻爆发,两行眼泪夺眶而出。此刻的隆裕太后,再也顾不得太后威严,当着众多臣子面前,抽泣不止。从大清建立至今,走过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没想到还是迎来了终结,且还是断送在自己手里,隆裕太后如何不痛惜。她越哭越痛心,由抽泣不止变得嚎啕大哭,口中还不断哭喊道:“我对不起祖宗啊... ...”
此情此景,令人感伤无比,底下的大臣们也是老泪纵横,他们都是陪伴先皇走过数十年风雨的老臣,只叹清廷衰败,到了今日已经无力回天,他日新人胜旧人,清朝终将成为过去。胡惟德见众臣都在哭泣,他也有模学样的干哭了几声,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尽快完成仪式才为重要。
当即,胡惟德故作哽咽道:
“太后,如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开一些,保重贵体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怀万民,挂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为百姓所赞颂。如今对于皇室优待已经许诺,还请太后宽心。”隆裕太后听了胡惟德一番话,反而哭的更加伤心。这谁都知道,胡惟德是袁世凯的人,袁世凯可谓是不安好心,表面看似处处为清廷着想,实则是另有目的。
隆裕太后想到这不由将退位诏书死死攥住,泪水不断嘀嗒,皆落在退位诏书上。眼看诏书要被打湿,赵秉钧几人坐不住了,纷纷向胡惟德示意,让其利落些,将那退位诏书拿来。胡惟德百般为难,清廷虽衰,但是,在众多割据势力眼中,还是极具号召力的,自己此刻如果不顾上下尊卑,妄图夺取诏书,很可能会引火上身。
正在胡惟德内心思索之时,恰好看到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他顿时有了主意,何不让这两位清朝重臣出面呢?为了引起两位大臣的注意,胡惟德一直抛眼神,想要得到回应,然而,两位大臣都是深谙政治的老狐狸,早就看透了胡惟德的把戏,索性头一偏,装作没看见。这可把胡惟德气的不轻,但在朝堂之上,也不便发作。
眼看现场陷入僵局,胡惟德灵机一动,掏出了藏在袖中的电报,故作慌张的模样启奏道:“太后,先不要悲伤,臣这里有一份来自南方革命党的紧急电文,请太后过目。”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三个字,内心一怵,不禁止住了哭泣。她看着胡惟德,哽咽道:“革命党说什么,是不是想要变卦?”
胡惟德一见“革命党”镇住了太后,欣喜往外,不过他神色依旧保持严肃,打开电文念道:“南方伍廷芳代表电:经参议院同意,如若清廷不愿遵守退位条约,则取消优待,此布,即转北京。”隆裕太后脸色一变,果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此刻她也顾不得擦泪,赶紧起身将退位诏书递给了胡惟德,连称:“我们愿意遵守条约... ...”
胡惟德这招还挺管用,隆裕太后交出诏书后,还急忙命徐世昌盖上玉玺印章,唯恐超过时间导致优待条件作废。待印章盖好后,胡惟德拿起诏书审视了一遍,而是当着满朝众臣的面,高声念道: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辍于途,士露于野。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恶因一姓之尊荣,拂万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咨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欠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胡惟德话音落下,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正式终结。胡惟德将诏书收好,在殿中与众位大臣一同向隆裕太后、溥仪皇帝三鞠躬,而后,走出了养心殿。从这一刻其,胡惟德也便不是清朝官员身份,或者说,天下再也没有清朝的存在。
仅是少许,偌大的大殿再次空空荡荡,隆裕太后坐在高座上,眼睁睁看着这些清朝臣子离去,心中五味杂陈,叹息不断。六岁的溥仪皇帝,并不知道刚刚一幕意味着什么,趁着人们散去,他便在大殿中追逐嬉闹。隆裕太后见状,上前将溥仪抱在怀中,遂走向殿外... ...
许是忧劳伤体,隆裕太后刚出殿外差点一个趔趄摔倒,吓得一旁太监赶忙上前扶住。最后,在太监们的搀扶下,隆裕太后领着小皇帝怆然还宫。并且,隆裕太后在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之后,她就一病不起了。
最终,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
参考资料:
『《清史稿》、《辛亥革命》、《隆裕太后被气死?清末的隆裕太后》、《清帝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