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在后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有一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把刘伯温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认为诸葛亮不过仅仅能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却能帮助朱元璋实现天下大统一。刘伯温的聪明才智,显然是高于诸葛亮的。
说刘伯温有很高的聪明才智,还在于民间甚至把他神话成一个未来先知的人物。认为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未来的历史,他都能够抢先预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他人生的结局却并不美妙,死得非常窝囊。那么,刘伯温既然那么聪明,为什么却不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刘伯温剧照)
说他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意思是他已经在“退”了,但是“退”得非常不彻底。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刘伯温“退”的情况。
朱元璋刚刚当皇帝的时候,刘伯温的心情和后来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他,不是想“退”,反而是想“进”。他意气风发,积极作为。他向朱元璋上奏,要严明法纪,整肃朝纲。刘伯温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一方面是他认为,国家初建,加强法治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较聪明的地方。因为他看出,这样做,与朱元璋的政策是一直的。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建议非常欣赏,因此就让他制定并掌管法律。刘伯温在掌管法律的过程中,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对那些犯法的人严厉处置。甚至一些当朝的权贵,他也是一点儿也不给他们留面子。比如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他犯了罪,李善长给刘伯温打招呼说,请刘伯温网开一面。但是刘伯温一点儿也不给李善长面子,坚决处决他。
刘伯温这样做,得罪了不少人。让很多朝中大臣和他过不去,大家争相弹劾他。
(朱元璋剧照)
可能有人不理解刘伯温的做法。刘伯温既然是个聪明人,他就应该明白得罪了朝中大臣,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刘伯温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认定两点:这样做对国家有好处,这样做朱元璋会支持。前一点,是因为他很正直,后一点,是因为他认为正直会有回报。。
但是,不久后,刘伯温就产生了警惕,甚至有点灰心。当时,朱元璋对李善长已经很不满,想要撤换李善长。于是向刘伯温问主意。刘伯温说,李善长虽然有过失,但威望很高,不能轻易换。朱元璋说,李善长三番五次加害于你,你怎么还那么肯定他?我是想把他撤掉,让你当宰相啊。不过刘伯温却还是说,李善长是最适合当宰相的,不能撤换。
其实,当时朱元璋之所以找刘伯温来问,并不是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而是要他表明态度。毕竟朱元璋已经很不满意李善长,想要撤换了。他找刘伯温,就是因为刘伯温和李善长关系不好,他要在刘伯温那里找到支持。但是刘伯温竟然没有支持他。
(李善长剧照)
是刘伯温不懂得朱元璋的想法吗?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想不到。但是,如果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不行,这是昧良心的,是挑战自己品德底线的,刘伯温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这件事过了,又还有一事。当时李善长看见朱元璋猜忌他,于是告老还乡。这时候,朱元璋需要重新选一个宰相,于是又找来刘伯温问。他问杨宪如何?杨宪与刘伯温关系很好,但刘伯温却说他不行。接着,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也说他不行。然后,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还是如实说明这个人也不行。其实,刘伯温如此表态,都是他正直无私的表现。但是朱元璋这时却说了一句,他说,大家都不行的话,看来也就你最合适了。
这两件事,让聪明的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疑心病有多重。因此,刘伯温在这时候开始选择撤退。很多事情置身事外。
然而,他终于没有撤出来。
有一次他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个御医去看。结果,刘伯温不吃药还好。吃了药,却感觉像肚子里压了一块不平的石头。刘伯温非常怀疑,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到那时候终于明白,原来想要他命的,还不仅仅是胡惟庸啊。
可惜明白过来也已经迟了,他终于没能全身而退。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