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信任的三位大臣,死后都被乾隆一一清算
谈到康乾盛世,大家都会想到康熙和乾隆,把他们称为一代明君。其实,康熙末年,沉疴积弊已经显现,财政入不敷出,如果不是雍正力挽狂澜,锐意改革,清王朝的统治能不能延续到20世纪还是一个疑问。就是因为雍正顶着巨大压力把改革难题逐步解决,才给乾隆留下一个花花世界。但雍正最得力、最信任的三位大臣,死后却被乾隆皇帝一一清算。
这三位大臣分别是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雍正一朝推行了不少兴利除弊的措施,造福了百姓,稳定了天下,却得罪了不少大臣和士绅,这三人都是改革的急先锋。雍正对他们非常满意,曾经向两江总督尹继善说做官就该效仿他们。
鄂尔泰二十岁就进入仕途,一直活跃在官场,在康熙朝却始终不得重用。康熙六十年时,年已四十二岁的鄂尔泰不过是内务府员外郎,他在《咏怀》诗中感叹道:“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他自己都没想到,新皇登基,将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他将插上翅膀,青云直上,乃至出将入相。
雍正继位后,鄂尔泰如同火箭般窜升,由一个不起眼的云南乡试副主考,短短三年时间便担任广西巡抚。由于他支持雍正“改土归流”的政策,这个广西巡抚可能是有清一朝权力最大的,雍正让他兼管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实际上是云贵总督之权。
鄂尔泰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得力,不久获得总督实职,加兵部尚书衔。这时候,他执行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对于支持改革的土司,极力拉拢,对于负隅顽抗的土司,他挥师挺进,坚决镇压。在这项边疆官制的改革中,鄂尔泰充当了主要角色,也被雍正视作最得力的干将。
雍正十年,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官场小吏,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身居内阁首辅,成为清廷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雍正认为这还不足以嘉奖他的功绩,执意将他晋封为伯爵。雍正驾崩前,虽然因为平定土民叛乱不利撤除了他的伯爵之位,但仍然任命为乾隆的辅政大臣。
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时,因为劳苦功高,又深受先皇器重,乾隆让他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
李卫更为百姓熟知,他以一捐官出身,在康熙朝不过一员外郎。在雍正时期却备受器重,一路高歌猛进,担任各种要职,最终官居浙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李卫为官,最重要是牢牢把握的两点,一是按照雍正的指示办,二是体察老百姓的疾苦。他担任地方官期间,缉查私盐、修筑海塘、抓贼捕盗,为清朝的政治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虽然识字不多,但他重视文人,行事风格,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省去很多繁文缛节,反倒让盐枭、海盗和贪官污吏措手不及。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以总督之礼葬。
最后一位是田文镜,在康熙朝混得最惨,六十一岁还不过是州县官而已。雍正继位之后,山西大灾,雍正问过几位官员都是敷衍塞责,只有田文镜主动觐见,坦然说出了说出了山西受灾的情况,得到雍正的欣赏。
雍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他一个山西布政使的官职。结果田文镜积累了几十年的才智爆发,厘清长期积累的公务,剔除山西痼疾,让当地吏治焕然一新。仅仅五年时间,这个长期不被重视的小官,擢升为河南山东总督,而这个总督之位是为他量身打造的,清朝从前此后都不再设立。
田文镜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著名的酷吏,他政绩斐然,却也让官场怨声载道。这本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可年岁实在太大,终日的案牍之苦,更加速了他的衰亡。雍正十年,田文镜去世,这也是三大臣中唯一死在雍正之前的。雍正帝赐葬自己万年福地泰陵附近,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后入祀河南贤良祠。
好了,说完这三位雍正得力大臣的身前事,就该说说他们的身后事了。他们是幸运的,不管时间早晚,不管官位高低,终究遇到了赏识他们的帝王,实现了“货于帝王家”的理想。但乾隆即位后,不同程度的撤除了他们的恩宠。
首先遭到乾隆鄙视的是李卫,别看乾隆在他逝世的时候,曾经称赞道:“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实际上,乾隆对他毫无好感。
就在乾隆南巡之时,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上面还写着“湖山神位”。这位皇帝勃然大怒,不仅叫人烧毁了神像,还下谕斥责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对于田文镜,乾隆继位之初就撤掉他的下属王士俊的官职,并下谕指责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严苛刑法,弄得河南人人自危,怨声载道。更离奇的是,在乾隆中期,田文镜的墓穴田公墓本来在雍正泰陵旁边好好的,规模宏大,却莫名其妙被平了,弄得尸骨无存。
这件事在正史上语焉不详,却在易州城的《易县志》中有所记载。乾隆本来准备去扫墓,结果路上遇阻,侍臣回报是田公墓占地太多,影响了车马出行。乾隆考虑到田文镜是先帝老臣,随口说句“拉倒吧!”,本意不过是将此事作罢,没过几天,却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事后乾隆也没有深究。此事虽然真伪存疑,但田文镜不受重视,可见一斑。
最后要说的是鄂尔泰,本来乾隆在这三人中,对他还独有好感,曾说过:“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但是,仅仅因为胡中藻诗中的“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认为胡中藻用心险恶,株连其族。胡中藻是鄂昌的门生,而鄂昌是鄂尔泰的侄子,就这一点关系,乾隆将鄂尔泰的牌位撤出京师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