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的春天,位于伦敦汉普斯特德的皇家自由医院(Royal Free Hospitals)突然涌进了不少症状类似的患者(1),他们的症状并不十分相同,但是总体来说,都有“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无力”等的表现。放到如今,这些表现可能都不值一提,但是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不好说了。医生们紧张得要死。
有必要普及一下这个年代的特殊性。由于距离疫苗诞生还有 20 多年的光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在当时还是一种让人失色的烈性传染病,就好像今天我们说的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要知道,连史上最伟大美国总统之一的罗斯福也是脊髓灰质炎的受害者,落下了终身残疾。
那时候的情况就是这样,你说一群嚷嚷着“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无力”的人跑过来就诊,大夫们能不慌了神么?这要是伦敦来个脊髓灰质炎大爆发,岂不是重大安全事故?于是各项紧急预案上阵,甚至咋病因尚不清晰之前,当时就有医生认定者必须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而实际上,随着住院日期的延长,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预后,比如肌无力加重、无法站立乃至瘫痪等等,虽然依然有“无力、全身不爽”的抱怨,但是他们并没有出现病情加重。一筹莫展之下,大夫们差点憋出内伤,只好把这种症状妥协性地描述为“流行性神经性肌无力(epidemic neuromyasthenia)”(2)。因为这种情况早期发病的时候很像是令人惊恐的脊髓灰质炎,但是预后又不像,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benig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3),虽然并没有检出任何病原体存在的证据。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零星有文章讨论过所谓的流行性神经性肌无力或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但是由于本病预后并不恶劣,所以学界并没有给予它特别关注,除了在 1969 年,为了统一学界口径,国际疾病分类(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才纳入了这项疾病,并确定其正式名称是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
宠儿
ICD 的正式确认可谓歪打正着得让学界重新将目光聚集到了这个疾病身上。翌年,也就是 1970 年,就有医学专业人士对零星爆发并报告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进行了汇总分析(4)。于是,有趣的多元化视角就出现了。
首先是患者以女性为主,确切地说,几乎都是女性,而且很大一部分具有“歇斯底里”性格,他们多“偏激、有一定程度地认知异常”,于是作者认为,有没有可能导致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的病因当中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异常?
这不是臆测,因为既往病例的分析表明,有很多患者虽然自述“无力、肌肉酸痛”,但是客观体格检查却并没有异常,尤其是针对“无力感”的肌力检查并不支持“无力”这一结论。
这样好了,至少现有的诊断名称不够贴切,要不改名为“肌痛性神经症(myalgia nervosa)”吧!熟悉英语构词法的同学一看就应该知道 nervosa 这个词很奥妙,我们现在一般翻译成“神经衰落”,其指向并不是医学上定义的神经病,而是更倾向于“心理上的异常”。这个解释看似大逆不道,但是很多患者确实存在心理学异常评估的结果。
于是,船头开始转向,更多的人开始研究这个可能是“心理问题”的疾病。
新生
医学是一门保守的学科,虽然 1970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但是殊不知下一个较大的进展整整耗费了 16 年才到来。
这一年是 1986 年。
Ramsay 医生曾经默默无闻,但是他一直在关注着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所有努力,一朝化成发表于《柳叶刀》上的一篇熊文(5),他大胆质疑所谓“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到底是不是应该被称为“良性”?本病虽然预后一般不会很差,但是确实会让患者”失能“,那么”良性“似乎就不是很合适?
质疑是无力的,实干才是真家伙。Ramsay 医生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其著作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and Postviral Fatigue States中明确提出了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的诊断标准,这也是后来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首个诊断标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首次将本病和”疲劳“进行了关联。以下是部分重要诊断标准:
a. 肌肉无力感,可轻可重,几天内可自行缓解
b. 反复发作倾向
c. 慢性迁延
Ramsay 医生的工作在美国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 1987 年美国疾控中心(CDC)的特别会议,探讨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代替已广为使用接近 50 年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1988 年,在微弱的反对声中,尘埃落定,慢性疲劳综合征成为大赢家,对于改名,CDC 的表述以为:既往没有证据表明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存在感染和脊髓炎症的情况,且患者的症状非常宽泛,因此使用更为中性的慢性疲劳综合症更具有普适性,不会引起误解(6)。
搅局
上文说到,Ramsay 的工作是促成 CFS 诞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其实事情并不会那么简单明了,这当中的插曲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展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最重要的插曲正好发生在 Ramsay 医生发表里程碑著作的期间,所以格外引人注意。内华达和纽约两周爆发了一种流行病,表现也就是“肌痛、疲劳、乏力“,由于检验技术已经和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这一次,研究人员很快的就找到了元凶“EB 病毒”。这下可炸锅了,”该不是让我们憋出内伤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的元凶是它吧?“
非常合情合理,毕竟之前很多年,并没有足够的技术来检出这种病毒,既然现在发现了,而且症状又如此相似,难道……果然如此?
这种想法应该说赢得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很快就有文章在探讨 EB 病毒和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的关系了,并且迄今为止,这一风潮依然在医学界有一定地位,因为毕竟对于所谓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迄今我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虽然如此,这一风潮并没有被 CDC 所认可,原因也挺简单的,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感染的被控制,EB 感染者的”肌无力“症状就不会反复出现,况且 EB 感染的其他特异性表现在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又比较少见,如低热、淋巴结肿大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两者不同,将 EB 感染定义为另一种疾病,也许你们听说过,单核细胞增多症。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之争持续了很多年,期间各种假设,反反复复好不繁杂,看看学界为它正的名就知道这有多麻烦,比如“失能综合征(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病毒感染后疲劳综合征(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慢性疲劳性免疫异常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immune dysfunction syndrome)” ,等等,诸如此类。光看姓名,大家也能体会到一群大夫红着脸吵架的样子。
事实上,确实如此,迄今为止,我们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还是十分不足的。
标准化
那么下一轮“新生”有待何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形容我们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过程再合适不过了。
1987 年迄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我们确实更多地了解了一些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描述性事实。已知本病和免疫系统异常密切地有关、和精神状态有一定关系,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低下可能相关,但是所有情况也许都只是充分条件,未必必要。
这乱七八糟的,不好整啊,于是在 1994 年的时候,美国 CDC 牵头成立了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工作小组(task force),其职责在于明确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规范,以便学界参考临床应用。它们设定的标准迄今未变,主要如下(7):
a. 短期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
b. 肌肉酸痛
c. 不伴红肿的关节疼痛
d. 休息后精力不能恢复
e. 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 24 小时身体不适
末了还加了依据,排除其它疾病,且病情持续 6 个月。
可以看出来,这些标准并不包括实验室标准,于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病还有许多不明确之处,虽然有这种隐患在,但是好歹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了自己的可供执行的标准诊断规则。
标准化之后
有了标准,对于一线医学工作人员而言,治疗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当然,对于病因不清楚的疾病来说,治疗从来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事实上,甚至有人断言,几乎不可能完全治愈慢性疲劳综合征(8)。
在对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汇总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行为认知疗法竟然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就说,散散步啦、跳个操啦、噶个三胡啦,效果最好,这真是令人寒心,此时此刻,医学界同僚们一定是崩溃的,一个和我们伴随了 80 多年的老牌疾病,迄今连个药物也没有?!说不过去吧!
目前最有希望获得 FDA 批准的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药物只有一种,称为 Rintatolimod,是 Hemispherx Biopharma 公司生产的一种鼻腔吸入剂,但是要说明的是,“最有希望”的意思是 FDA 看了其母公司的申请,但是还没答应给它们一个机会,FDA 认为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明确该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
治疗如此不给力,发病率却不低,据说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3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人员,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地区发病率差异很大,可能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学界的认知程度有关,从十万分之七到三千,不一而足,“基于临床现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能是偏低”,研究的负责人如是说。(10)
从目前的社会认知来看,慢性疲劳综合征已经被广泛认识,从每年的 5 月 12 日被设定为“全球慢性疲劳综合征宣传日”可见一斑。学界也在为进一步搞清楚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因后果而努力的,截止本文撰写之时,Hemispherx Biopharma 业已完成了 FDA 要求补充的临床研究,正雄心勃勃地准备等待 FDA 的批复来开卖他们的产品。
还没有结束,也许刚刚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