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墓为何会在非洲?挖掘后专家长叹:600年前中国真是强大
20世纪50年代,刚从战火中恢复过来的中国,主动的承担起了自己的大国义务,对非洲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中国人早在600多年前,便已经到了非洲帮助当地的经济发展。
非洲地区有个帕泰岛,是非洲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岛上的庄稼很少,岛民基本靠捕鱼为生。几十年前,帕泰岛还有一些人养蚕织丝,后来因为手艺失传彻底消失了。岛上的居民一直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按照他们的说法,帕泰岛的祖先是明朝郑和的船员,路过这里时碰上了大风浪,被海水冲击到了岛上。
这些船员无法跟郑和船队的主舰取得联系,只好登上帕泰岛,并和当地土著相互通婚共同生活。明朝的时候文化技术都比较先进,船员们用中原的文化,逐渐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因此才会被帕泰岛尊为祖先。郑和船员的传说,在帕泰岛流传了很多年,一直也没有得到证实。直到前些年,帕泰岛地区发现了一座古墓。
这座古墓结构跟明朝的墓制非常相似,而且墓碑朝着东北方,正好对着中国的方向。考古专家在帕泰岛挖掘古墓的时候,从里面挖出了很多的明朝的瓷器,还有一些明朝永乐时期的通宝钱币。专家情不自禁的感慨说,600年前的中国真是强大。
在中国的古籍中,对郑和下西洋的事,也有相对详细的记录。郑和远航了七次,第一出海是1405年,最后一次出海是1433年。一路上郑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拜访了30多个国家,其中最远的地方是非洲的东海岸,确实将帕泰岛地区覆盖在内。
20世纪以来,帕泰岛在附近打渔的时候,经常能够捞出一些相对完整的瓷器和陶罐。专家称,这附近肯定有一艘大型的沉船。帕泰岛人大都听过郑和船队的传说,他们对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情节,有的人甚至还把自己捡到的中国瓷器碎片,供在家里当宝贝。帕泰岛因为经济方式相对落后,跟非洲大部分国家的一样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