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楚君熊渠以一句“我蛮夷也”,成为楚人最靓丽的标签。楚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摆脱了中原文明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中原诸国还遵守着不兴无义之师、出师必有名的礼仪规矩的时候,楚国反而不遵守这种虚头巴脑的规矩,秉持着实用主义的观点开疆扩土。
但是历史进入战国之后,楚怀王不但被秦相张仪耍弄,而且含恨客死秦国。读史至此,楚怀王总给人以愚蠢的感觉。
“历史倪说”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仍以礼乐文明的视角对待诸侯列国,让人仿佛有一种时代错位感,楚国在与中原诸侯国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加上其疆域北扩,楚人逐渐被同化,在丢了“蛮夷”本性的同时,又未能看清国际社会的形势,未能领悟中原列国的出牌规则,总结起来,即是“蛮性去,诈未补”。
秦、楚之间围绕楚怀王发生的故事,以当时的环境来看,其表现可以称得上“可爱”。
一、张仪欺诈之举,即令楚怀王欣喜若狂
楚怀王十六年,秦惠文王有意讨伐齐国,但是担心齐楚睦邻友好,一旦与齐国战事爆发,楚国出手,秦国将腹背受敌。于是,秦国对外宣布,张仪免相。与此同时,张仪直奔楚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张仪见到楚怀王之后,直奔主题,希望楚国“为仪闭关而绝齐”。作为交换条件,秦国愿意献出六百里“商於之地”给楚国。
秦国的条件已经开出,楚怀王先是“大悦”,后又“置相玺於张仪,日与置酒”,并沾沾自喜“吾复得吾商於之地”。楚怀王不但按照张仪的要求做好了一切准备,还十分可爱地专门派了一名将军随张仪入秦,接收六百里“商於之地”。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看着可爱的楚国将军,不忍心撕破脸皮,即佯装坠车负伤,躺在家里休了三个月病假。《史记·楚世家》记载:“张仪至秦,详醉坠车,称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
秦国的情况不时传回楚国,楚怀王心急如焚,突然他以换位思考方式想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仪以吾绝齐为尚薄邪?”楚怀王想当然地认为,张仪觉得楚国与齐国绝交的不够彻底,故意拖着不办,而从未想过是否是张仪故意耍弄楚国。
读史至此,楚怀王的“可爱”足以令人心生怜悯。楚怀王的“可爱”还不止这些。为了让张仪明白楚国的诚意,楚怀王“乃使勇士宋遗北辱齐王”。楚国如此举动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
张仪之所以迟迟不上班等的就是齐、楚彻底破裂,秦、齐交好。《史记·楚世家》记载:“秦齐交合,张仪乃起朝”。
张仪上班第一天即见到了楚国接收“商於之地”的将军。同时,张仪一脸诧异地反问楚国将军,“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国将军一听,立即明白整个楚国已经被张仪耍的团团转。
楚怀王哪能忍受如此羞辱,立即发兵讨伐秦国。此时的楚国处于外交孤立的境地,出兵伐秦,结果可想而知。楚怀王十七年,楚国与秦国战于丹阳,秦军完胜楚军。《史记·楚世家》记载:“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
经此一役,楚国已经损失惨重,但楚怀王仍不罢休。不久,楚怀王盛怒之下“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结果楚军又大败。韩、魏两国闻听楚国大败,落井下石,出兵袭楚。
二、楚群臣皆贺,齐人陈轸“独吊”
当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与楚怀王换楚、齐绝交之时,“群臣皆贺”楚国“复得吾商於之地”,唯有齐人陈轸“独吊”,读来耐人寻味。陈轸担忧楚国得不到六百里“商於之地”,到那个时候不是秦、齐之争,而是秦、齐联合,最终遭殃的将是楚国。
陈轸进一步阐明观点,他认为,楚国与齐国睦邻友好关系才是秦国最忌惮的,而今楚国贪图蝇头小利而放弃齐楚联盟,将令楚国出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陷于孤掌难鸣的楚国面对秦国时,秦国非但不会履行承诺献出六百里“商於之地”,反而会兴兵讨伐,同时前来讨伐楚国的将不仅仅是秦国,还有齐国。
陈轸的看法令楚怀王陷入了沉思。为防止秦国不兑现承诺,陈轸建议,表面上与齐国绝交,私下里交好,待秦国献上六百里“商於之地”,再正式与齐国断交。
令陈轸未曾想到的是楚怀王是一个十分讲“信誉”的人,他不但未接受陈轸的计策,反而将陈轸臭骂了一顿。
当得知楚怀王因未能收回楚六百里“商於之地”准备兴兵伐秦时,陈轸立即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并表示此时“伐秦”不如“赂秦”,且与秦一起合力讨伐齐国。《史记·楚世家》记载:“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於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於齐而责欺於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此时的楚怀王已经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他哪里能明白此类权谋之术。
当楚国两次伐秦惨败,且韩、魏准备趁火打劫的时候,楚怀王才真正的冷静下来,一方面割让两座城池与秦国媾和,一方面应付韩、魏来袭。
三、赴秦约,楚怀王自此别楚
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无奈之下,楚国以太子入质于秦,向秦国求救,齐、韩、魏三国退兵,楚国暂时得安。
谁曾想,楚怀王二十七年,楚太子陵因与秦大夫有私,“杀之而亡归”。
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斩杀楚将唐眛,夺取楚国重丘而去。
楚怀王二十九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楚怀王三十年,正当楚国在内外交困之际,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结盟,《战国策·赵策一》记载:“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
楚怀王收到秦昭襄王的信后,第一反应是“患之”,内心十分纠结,“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以为“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也对楚怀王赴秦约持反对意见。
最终,楚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意见,赴秦约,入武关,当即被扣留。秦国要求楚怀王“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楚怀王大怒不听。秦国又要挟,割以巫、黔中郡。
在此紧要关头,楚国方认清了当前的形势,诸侯列国秉持的时代主题,已非昔日满口礼仪、规矩,且“不兴无义之师,出师必有名”。
楚国上下开始谋划另立新君,以绝秦之要挟,但是又怕太子横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最终,楚国以割“东国”之地换回太子横回国即位,史称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元年,秦国以扣押楚怀王要挟不成,即发兵讨伐楚国,楚国损失惨重。《史记·楚世家》记载:“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顷襄王二年,楚怀王准备逃秦回楚,“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闲道走赵以求归”。此时,赵惠文王初立,赵主父在代,“恐,不敢入楚王”。无奈之下,楚怀王将逃亡的希望投向魏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楚怀王再次被带回秦国之后即病倒了,楚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
读史至此,楚怀王以朴实无华的天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精彩的一幕,即当秦国崛起步步紧逼之时,楚国上下手足无措,难有招架之功。
关注“历史倪说”,分享历史精彩!
本文由“历史倪说在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楚世家》
2、《史记·秦本纪》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战国策·赵策一》
5、《资治通鉴》
6、《纲鉴易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