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的崇祯
今天码字的要说的内容会让一些人很不舒服,不舒服就不舒服吧。
说正文前先来批判下《明朝那些事》的错误,当年明月让温体仁当了崇祯朝八年的首辅,可码字的查了查温体仁传和宰辅年表发现这错得有些离谱。
温体仁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进入内阁,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被罢免,他在崇祯朝的内阁里一共待了七年,而他接替周廷儒为首辅则是在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
因此温体仁实际上当首辅的时间是四年,不过这也已经很不得了了。
崇祯朝十七年先后有阁臣50余,其中首辅18名,温体仁和周廷儒加一起干了七年半首辅不说,也是崇祯朝唯一两个在内阁能待上三年以上时间的阁臣。
他们两人为什么这么受崇祯重用呢?
根据史料的显示他们一起干的大事就是置袁崇焕于死地,其它的大事他们一件没做。
周延儒剧照
廷臣里面首告袁崇焕的不是别人正是东林背景浓厚的周廷儒,可能大家奇怪为什么首告袁崇焕的会是周廷儒呢?
很多史料宣称是周廷儒对自己没能进内阁怀恨在心借机发难想把次辅钱龙锡给拉下马,可码字的看明史周廷儒县显然是为救钱龙锡出了力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啊。
前面码字的指出过袁崇焕履历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阉党到处给人被安上东林党的头衔打击报复时,这会跟东林人关系颇深的袁崇焕却不断在升官。这充分说明阉党根本就没有把袁崇焕给当成东林的一分子对待,也说明袁崇焕跟朝中的事情基本不沾边。
因此周廷儒看到舆论对崇祯很不利时便立马上疏崇祯,提醒崇祯可以拿惩办袁崇焕来堵悠悠众口转移矛盾。周延儒这么做很可能就是因为袁崇焕跟朝中各个势力联系并不紧密,推袁崇焕出来背锅他周廷儒不会因此得罪太多的人。
而温体仁从周廷儒的上疏中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只要能将这件事牵扯到内阁阁臣的身上就是自己进入内阁的一条捷径。
关于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一个很有名的轶事,就是钱龙锡曾经问袁崇焕怎么处理毛文龙,袁崇焕对此的答复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就诛。
温体仁
这件事是袁崇焕下狱后温体仁他们才向崇祯报告的,而温体仁他们告发这件事学得就是当年严嵩杀夏言的那一招,想要给钱龙锡安上了一个私通边帅的罪名。
周廷儒其实推袁崇焕出来背锅很可能也是出于维护党派利益的考量,用一个边缘人袁崇焕来顶缸就能让朝中自己的同党们能够避免崇祯的追究。
跟周廷儒想到一块的还有梁廷栋。
后金入寇京畿地区像是袁崇焕、刘策、王元雅等人不是背锅就是战死,但是也有因此得到提升地比如梁廷栋。
兵备道加右参政(从三品)的他被火线擢升为右佥都御史,顶替十一月战死的顺天巡抚王元雅出任了新的顺天巡抚(从二品)。而十二月袁崇焕下狱后他又随即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正二品)兼故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
够快的吧?
还没完呢。
崇祯三年正月,兵部尚书申用懋罢,特召廷栋掌部事。
梁廷栋
从王元雅崇祯二年11月战死到崇祯三年正月,短短两个月时间梁廷栋被连升两级,这时的梁廷栋心里对崇祯是何等地感恩戴德可想而知。
新官上任三把火,梁廷栋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置袁崇焕。他对周延儒告发袁崇焕的目的心知肚明,所以为了在崇祯面前表现自己忠君爱国,对于袁崇焕的处置他是最积极主张严惩的那一个。
而梁廷栋这么积极其实他个人的目的应该和温体仁一样——入阁。
截止崇祯三年正月,崇祯才继位时已经在阁的不算,崇祯招入阁的阁员中来宗道、杨景辰、刘鸿训、周道登、钱龙锡、韩爌[kuàng]先后不是被罢免就是辞职。
尤其是崇祯三年正月首辅韩爌(他正是袁崇焕金榜题名时的主考官也就是袁崇焕的恩师)辞职后,内阁就剩下一个李标独木难支了。内阁好不容易有了空缺,梁廷栋自然要好好表现一下争取再进一步。
周廷儒虽然第一个弹劾袁崇焕,但是他应该不想牵连钱龙锡也不想要袁崇焕死,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他已经完全没办法掌控了,因为事情已经不是甩锅那么简单了。
钱龙锡剧照
钱龙锡的事情很奇怪,他是因为和袁崇焕讨论了一下毛文龙的问题而被牵连的,可是崇祯对于毛文龙的态度非常明确,浙党想给毛文龙翻案的都被崇祯给痛斥了。
因此因为这么个理由就将钱龙锡下狱实在是牵强,后来还判了一个死罪,可是又允许钱龙锡赎死。
换句话说崇祯并不是真的想要钱龙锡的脑袋,他这么做更像是找个理由将钱龙锡给逐出内阁。
崇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人他很清楚。
这个人就是东林巨擎内阁首辅韩爌,他在袁崇焕和钱龙锡下狱后随即便提出了辞呈,而崇祯一番挽留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也接受了他的辞呈。
虽然崇祯给韩爌退休的礼遇极高按内阁首辅的标准送他回乡,可是这位真正的也是最后的东林大佬就此离开了朝堂。
韩爌离开内阁标志着东林党走向了落幕,韩爌之后再也没人能重新将东林党的各个山头团结起来,一个我们历史上未见其名的党派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崇祯三年二月,周延儒入阁了,首辅李标很有眼水立马就打了辞职报告,虽然崇祯慰留但是他三月还是直接走人了。
韩爌
崇祯对韩爌走人恐怕是满心欢喜的,毕竟这位大佬自己不走崇祯是不敢动的;但是对于李标的挽留恐怕是真心的,毕竟周延儒还是太年轻又缺乏实绩,需要有人带带的。
所以李标的离去实际上标志着周延儒被孤立的开始,李标没有一点要拉这个‘东林’自己人一把的意思,既然你一切遵从那位小主子的意志那你就跟他去折腾吧。
按明史说法钱龙锡对于周延儒救自己免于一死本来很感激,可是温体仁跑去跟钱龙锡说崇祯其实不是很生气,这使得钱龙锡对周延儒有了看法,因此东林人士都选择了与周延儒保持距离。
钱龙锡也是当了次辅的人啊,他会看不出周延儒第一个跑来就是为卖恩情吗?他会在朝中没有耳目不知道背后倒腾地他进监狱的就是周延儒一伙吗?
不过是因为这时周延儒炙手可热圣眷正浓他不得不对周延儒虚以尾蛇罢了,有没有温体仁出场周延儒都已经成了东林之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对象了。
钱龙锡免死虽然周延儒出力不少,可是这一切本来就是他挑起的,不管崇祯是不是真的生钱龙锡的气,知道了谁是始作俑者的钱龙锡怎么可能会不生气呢?
袁崇焕被杀钱龙锡的供词作用很大,可是这个供词真的是钱龙锡因为得知被判死罪后迁怒袁崇焕才那样说的吗?周延儒他们就没有和钱龙锡谈过什么交易吗?
周延儒为了报答崇祯的知遇之恩提出了用袁崇焕来背所有的锅,他的所作所为给了一直在一边等待的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浙党等东林的对头们以机会。
崇祯从甩锅袁崇焕这件事中看到了一个机会
韩爌、李标等东林大佬被周延儒、温体仁这么一搅合都只得离去了,空出来的位置自然留给了踏着袁崇焕的尸身掌控大权的幕后操纵者——崇祯,用来打赏帮他搞垮朝堂中的东林势力的鹰犬们。
想赶的人都赶走了,但是最终还是得给自家那些亲贵们一个交代才行,那就用袁崇焕的肉来交代吧,大明朝别的没有想当官的人有的是啊。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其后农民军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算是为袁督师讨回了一个公道。
虽然周廷儒因此入阁后来更是成为首辅位极人臣,可他在内阁却干不出政绩来。
这是必然的,明末朝堂上无人不党,周延儒专业坑队友同党都被他得罪完了,同伙是想着怎么把他搞下台取而代之的温体仁,谁还会买他账呢?
而且温体仁入阁恐怕也不是他知恩图报而是秉承了崇祯的意思,崇祯利用他打击了东林扫除了拦在自己面前的大山韩爌实现了专权的愿望,他要是第二个韩爌就用温体仁代替就好。
明朝兄终弟继的皇帝一共两位,一个是嘉靖一个是崇祯,他们都有一个问题——没有自己的班底。
詹事府既是太子的教育机构,也是皇帝给太子安排辅政人选将来太子继位时好建立自己班子的机构。嘉靖和崇祯作为藩王继位自然不可能有这种建立自己班底的机会,因此他们需要从现有的官员中找到自己人。
也就是说嘉靖和崇祯需要建立自己的党派——帝党。
崇祯也是有样学样向自己的祖爷爷嘉靖学习
嘉靖重用了大礼议中站自己的官员们,崇祯也一样重用了袁崇焕案中帮助自己甩锅的官员们。
一举拿回大权的崇祯应该很得意,现在内阁由他的信任的人——帝党们控制了,他真正的觉得自个大权在握了。
码字的盘点下崇祯从袁崇焕之死中都得到了哪些好处吧。
1.君臣离心。
码字的前文说过东林虽然有明末那些党派的各种弊病,但是它的成员的能力绝对是所有党派中最强的,它的成员也还是想为国效力的。
可是崇祯利用钱谦益天启年间的科举案和袁崇焕案两次对东林进行打击,这些为崇祯掌握大权立下汗马功劳的东林人对崇祯会是什么样的一个观感呢?
崇祯能不累吗?
他已经让最能帮他的一群士大夫们心寒了,以李标为首的有能者纷纷远离了他。他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必须事必躬亲了。
2.施政无方。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失去了东林制衡的崇祯从崇祯四年(1631年)起开始不断加征三饷,崇祯朝陷入了税愈高而流寇愈多的死循环中。
3.军心背弃。
天下最精锐的辽东军对袁崇焕是很服的,这些军人们本来想着入卫京师能得到奖赏,结果不但奖赏一分没有还把自己大帅给折了,他们对明朝的态度后来很明确了——欺软不碰硬。
对剿灭叛军流寇挣赏钱他们很积极,但是要跟后金(清)玩命不去。
网上总说辽东军是军阀,但是辽东军割据一方正是从袁崇焕被杀后变得明显的。
辽东军的灵魂人物祖大寿从北京率军返回后就一直住在军中不离开军营半步,不就是怕被东厂锦衣卫捉了去吗?
这个举动说明辽东军已经对明朝离心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崇祯盼星星盼月亮盼不来山海关的援军,这能怪谁呢?
还有那终结了明朝海上牵制战略的叛乱也正是由于袁崇焕之死造成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袁崇焕的绝命诗
唉,网间攻击袁崇焕那不行这不行十足庸才蠢才,可是你也给一个明末明朝将帅中比袁崇焕能看的出来啊?
恐怕不能吧,不然也不会拼命给毛文龙那牛皮大王抬轿子,连杀良冒功都想给毛大帅洗成战绩了。别提人家晋王李定国哦,那是人家农民军的代表,可是明朝的死敌哦。
死后果然无勇将,忠魂嗟叹恸辽东。
对了,还有孙承宗呢,下一篇我们大家来看看他的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