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大多心藏武侠梦,
然而时过境迁之后,
世上江湖遍地,
侠者却少了。
我们靠着金庸、古龙,
撑起了武侠世界的幻想,
然而也该知道,
这世上仍然有人,
行着现实世界的侠义之道。
单掌收虚实,
双手推是非,
招式之间的玄妙不宜多语,
太极便成了叶泳湘一生的梦。
如今武行凋零,
门庭萧条,
门规自然没落,
而,义气千古。
作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
她独自扛起这门悠久的武艺,
在没落和误解中,
慢慢走出自己的传承之路。
武林多出世家,
叶泳湘也自小家学,
外婆和母亲师从杨氏太极宗师傅钟文,
母亲更是傅老第五代杰出弟子,
以至于叶泳湘出生时,
母亲仍在外闯荡江湖。
钻研武道靠勤更要悟,
三岁练就太极童子功,
母亲待她十分严厉,
即使年幼,
做不好还是要挨打。
为了兼修内外,
她被送去修习少林,
整整四年,
再归家她已有些武者的模样,
沉稳、坚定、平和、悠扬。
印象中,
母亲从日本交流回来,
“看到日本的现在,
你就可以看到中国的未來。
太极拳是件宝物,
好好练拳,会有前途的。”
这些话不长,
但是年幼的她记在心里,
届时母亲同门子女皆放弃传习,
他们舍不得孩子受苦,
说学出来又不能当饭吃。
同龄人中,
只有叶泳湘还练着,
十四岁就读的学校离家远,
母亲一月看望她一两次,
到了寒暑假,
便开始系统学习太极拳。
当时她们住的地方很小,
她就在走廊上练功,
有时赤足空拳上下起舞,
有时手持两米的白蜡棍,
借着路灯的昏黄,
重复母亲的身姿。
有时出剑斩风,
时间穿梭于大开大合之间,
汗水流了,血水也积了不少,
后来风干了血汗,
她也有些摸到了太极的门道。
杨氏传统太极85式,
简化太极24 式,
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
以及太极功法等,
伴随着她从青葱稚子到亭亭玉立,
从一无所知到逐个精通。
刚中喻柔,刚柔并济,
柔中喻刚,
只有做到最后一步,
才会越发包容,
最后天人合一。
父母担心她的就业,
希望她大学学理工,
在现实和梦想碰撞时,
她一遍遍地推拉伸展,
太极仿佛告诉了她,
接下来该走什么路。
她报考了上海体院,
“不是我选择了太极,
而是太极选择了我。”
大二她开始给母亲做助教,
努力消化母亲的授课方式,
碰上想要学习太极的外宾,
她流利的外语,
也能派上用场。
太极起承转合之间,
藏住几多气韵,保留几许纯真,
如同佛者反复吟诵着经文,
招式的反复里,
藏着一种特殊的对话
和自己的对话,
她想这份体悟该属于所有人。
她不仅要改变太极老人拳的偏见,
还要改变对太极过于神话的臆想,
“不求惊鸿一瞥,
但求历久弥新。”
武林人士多归隐,
但叶泳湘不一样,
看过太多国学的没落,
她不能归隐,躲到深山里,
这门学问不能继续传下去。
“武林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隐于江湖,要么功成身退,要么心灰意冷。”
躲不可行,显方能始终,
于是一组长城之巅的照片爆出来,
许多人都认识了这位美人,
她站在那里,
就有太极的味道,
看似无用却极为自在。
张三丰临危教习太极剑时,
阐述了“忘”字的奥义,
学习太极探索招式的同时,
我们也在研修自己,
“我们研究自己,
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在很多人眼里,我像是穿越而来的古代人。我遵循着本心做自己,行侠仗义不止等同于拔刀相助,自知自行才是。”
粉丝把她画成水墨画,
朋友看了觉得像表情包,
她觉得是个宣传太极的好法子,
索性出钱做一套表情包,
一开始没想到那么贵,
7万两套虽贵,但也值。
自初次执教至今已逾十年,
她遇到了勤奋的学生,
也遇到了天赋的徒弟,
看着这些人,
她生了些为人师表的心情,
传承也不尽是辛苦,
而是苦乐相随。
后来她还开了自己的太极研修室。
室内修竹丛生,悠扬静谧,
客人来访她焚香煮茗,
偶有琴音相伴,
随你冥想出神,
在渺渺世界中找寻本真。
古人的哲学大多相通,
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于是她拣起书法和琴技,
无论怎样的形式,
都是修身养性的精髓。
当拔下木簪,褪下功服,
她是现实的时尚少女,
旅游卖萌两不误,
她美丽却也不失天真。
“装”酷
卖萌
活泼时尚
《刺客聂隐娘》中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没有同类。”
她环顾太极的这条路,
中国人越来越少,
外国人倒燃起了热情。
世间琐事变化万端,
而独独真理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
是太极之道,
也是中国人的道。
不仅为传承而活,
更要为自己而活,
叶泳湘这样告诉自己,
没有规定太极的修行该是什么样子,
她可以爱时尚爱自己,
同时爱着这个大千世界。
终其一生,
太极给予的奥义,
可能都无法参透,
再多奖牌,再多荣誉,
也换不了内心的一丝顿悟。
穷极一生,
只够弄懂一个道理,
叶泳湘选择了太极之道,
她不做出世的隐者,
因为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