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不把周身各个部位摆正,就打不出好拳。
先从头顶说起。
头,俗话叫脑瓜顶,针灸学把这个穴位叫做百会。拳谱中讲头的地方很多,张三丰在《十三势歌》中一句话就把头的重要性说清楚了,他说“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思是说要使全身轻灵关键在于头,如果不摆正头的位置,就会影响到全局。头的位置怎么摆呢?要“顶头悬”,就是把头发系好后往上拉。往上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虚灵顶劲”,从下往上顶。这个顶应该是虚虚地把头顶上去,而不是实顶。如果是实顶、硬顶,身体就会发僵。拳谱又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如果头顶能悬起来,人的整个精神就都能提起来,就没有滞笨的毛病了。你可以做个试验:如果头不是虚虚地顶起来,那整个人肯定一点精神都没有,疲疲塌塌,走路也好,做动作也好,都会很滞笨,不灵活。好多人不懂得头的重要性,所以学拳时特别要强调要虚虚地把头顶起。有的人不管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拳就打不好。
头顶悬起来,下颔就会往里收,脖颈就会稍稍向上挺,有人把这叫做“强项”。什么是“强项”?就是脖颈那里稍稍有点强硬,有一点劲。如果脖子一点劲没有,疲疲塌塌,头就悬不起来了。但“强”不能过分,打太极拳一定要明白,老前辈在这个地方说脖颈那里要有点强硬,但在其它地方他已经告诉你,打拳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是让你一个动作就达到极限。说强,你可别真正地去强,只能是头向上顶、下颔微收,脖项那儿稍稍有一点强的意思,不要僵硬。
肩。肩要往下垂,不能往上端。外形与内气有关,如果肩向上端,气就会随之上浮;肩往下一沉,气也就会随之下沉。但所谓的垂肩不是把肩死乞白赖地往下拽,只是有点下垂的意思,不往上端就行了。不要死拽硬拽,如果硬拽就过了。
这里涉及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取中”,学太极拳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取中”。过去太极拳叫“十三势”。十三势指的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前)、退(后)、顾(左)、盼(右)、定(中)十三种劲。其中掤、捋、挤、按,就是坎、离、震、兑四正方,採、挒、肘、靠,就是乾、坤、艮、巽四斜角,这也就是太极图中的八卦;进、退、顾、盼、定,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合起来称为“十三势”。前八个劲中,最难掌握的是“掤”,五行中最难掌握的就是“中”。什么叫“中”?“中”就是“无过而无不及”,过或不及都不行,“过”了,拳就是僵或是散的;“不及”,拳就是懈或是懒的。所以我说肩要垂,你要掌握火候,要掌握这个“中”字,过了、不及都不行。当然对一些喜欢“端肩”的人来说,学拳时我们强调肩要垂;但肩膀端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不端肩的人来说,只要平常肩的状态稍稍有点下垂的意思就够了。
垂肩还有个问题要解决。两个肩垂下去以后,要微微向里合。如果肩不往里合,胳膊就正好夹着身体,为了让大臂离开你的肋,肩头就必须稍微向里合。只要两个肩头往里一合,腋窝就空了,空多少呢?一般讲要在腋窝处空出可以放一个拳头的地位。
肘。肘要往下坠。坠,也要取中,也不要死乞白赖。练拳的人很容易出的一个毛病就是把两个肘子架起来。肘一“飞”,胳膊就僵了。肘为什么要坠?就是为了让你的肘子往下去,防止胳膊“飞”起来。当然坠肘和沉肩有连带关系,肩垂,肘自然就坠下去了。
前胸、后背。要含胸拔背。太极拳和长拳不一样,练长拳要挺胸,练太极拳则要含胸。含胸拔背也要注意“中”。含胸只要有点内含就可以了,不允许你把胸挺出去。只要不挺出去,向内含一点就可以了,不要过分,过分了就变成大猫腰了。拔背也是这种情况,背为什么会拔?胸如果有点内含,脊背就必然稍微有点往后的意思;相反,如果胸挺了,脊背肯定会往前。其实,所谓拔背是四面受力的结果:头顶往上悬,对脊背就有一个往上拉的力;两肩一沉,又有两个从左右拉背的力;下面还要讲腰,腰一松,对脊背又有一个向下的力,这样四面一拉背就拔起来了,不是硬往上拔。
腰。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拳谱说:“主宰于腰”。又说:“千变万化,单凭腰一转”,即身体各种姿势完全靠腰一转,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理解。
打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则叫放松。所谓放松,就是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僵硬的地方。 当然对练拳有一定水平的人来说,应当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即松也不是全然不用力,否则就懈了;但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则应当强调打拳要放松,浑身上下都不要有力,因为“虚非全然无力”所讲的“力”指的是长期练太极拳过程中培养出的太极拳的劲,而初学者只要一用力,就是人身上原有的笨劲、拙劲,因此,这时宁可软一点,等拳练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他在松的同时还要有点劲。
全身都要放松,腰尤其必须放松,因为腰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发源地,腰如果不放松,转得不灵活,对其他地方的干扰就很大。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腰。练不好拳就是因为不是腰在动而是耍胳膊耍腿。只耍胳膊耍腿,那是练操,与太极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把腰的问题解决了,你的拳就前进了好大一步。
臀。臀要溜下去,防止上翻。臀部向上翻肯定会影响下肢,甚至会影响上肢,因为一个地方出毛病就会影响全身。臀部如果往下溜,腰就松了,胯就会往里吸。溜臀吸胯,全身的气就向下沉了。
裆。裆要合着,或者圆着。要防止岔档,裆只要一岔,人就没有收拢,劲就散了,所以裆要合。怎么合法?两个膝盖往里扣,只要两个膝盖往里一扣,裆就撑圆了。如果膝盖往外岔,就会变成尖裆,或者叫吊裆。
脚。在任何情况下两只脚站的角度都应是45度。不管你迈出去多大一步,两只脚并起来两只脚尖的角度应该是45度,而不能是90度。在任何情况下,脚都不能横着。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人站在那儿,从前身看要垂直,垂直线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呢?有人把重心放在脚跟上,这么站是站不稳的,因为重心在脚跟上,受力的只是个点;如果身体稍稍向前倾, 把重心放在脚心上,受力的就是整个脚面,这样人就站稳了,这时脚趾很明显地有抓地的感觉。所以,要知道你的身体站得对不对,只要看你的脚趾,如果脚趾抓到地,身体的位置就是摆对了,你就是“取中”了;如果身体未取中,身体的位置放在脚跟上,这就错了。
上面把打太极拳时对各个部位姿势的要求讲了一下,但打太极拳要做动作,做动作就要动,要屈伸开合,譬如我们说裆要合,但裆不能总是合着,迈步时裆也要开;又如肩要沉,但打拳时有的动作要求肩向上抬,这时就要注意,你的动作不管怎么大,都不应离开上面讲的要领。例如你的肩不管怎么抬,也应当是在垂肩的情况下的抬,抬的幅度决不应超过上面讲的垂肩的范围。太极拳这样的尺度最难掌握。
下面再把一些细小的地方讲一讲。
先说眼睛。眼神在打拳时要随着意念走,随着动作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看一个人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的意念,譬如我想拿面前放着的一个水杯,在我的手要伸出去拿以前,我必然先用眼睛看一下水杯,然后再伸手出去拿。打拳也一样,从击技的角度讲,比如搂膝拗步,掌要往前打一个目标,这时的过程就应该是这样的:先往前看要打的目标;接着意念要指挥我的手往前打,这时眼神就要随着我的意念回过来照顾准备前去的手,领着它往前走;等手走到头,打着了目标后,眼神要平视着前方往远处放,目光能放多远就放多远。这样打拳时你的意念与眼神就完全一致,你的眼神就有着落了。不这样做就会出现一些毛病。有的人打拳时低着头看着地,死板板的,这叫做低沉滞重,人显得很笨重,很呆板。还有的人打拳时不知往哪里看,眼神乱跑,一会看这,一会看那,东张西望,眼神与拳没有关系,显得漂浮,散乱,没有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打拳时两眼直勾勾地往前看,眼神不活,跟大傻子似的。很多人打了许多年拳,但眼神还是出不来。我们一定要注意,打拳时眼神应该是很活的,应该先看目标,然后领着将要用的手,指挥手去打,打到后,再把眼神往远处放。眼神应该与意念一致。
嘴。要虚虚地闭上,不要张着嘴,但也不要闭得很紧。
呼吸。吸气用鼻子,呼气时应鼻子和嘴同时呼,因为嘴是虚虚地闭上的,也能出一部分气。
手。拳谱说:“形于手指”,打太极拳时,所有的动作确实都会在手上表现出来。要防止手的一些不正确的形状。一种是打拳时把五个手指用力张开,好像老虎爪。手指一张开,手腕和胳膊受它的影响,就僵硬了。还有一种是把大姆指往上挑,这也会影响胳膊。还有人把五个手指攒起来,像鸡爪子,这虽然不会影响胳膊发僵,但太懈了、软了。正确的打法应当是像平常那样放松,把手伸开了就行了,五个手指不要死死的靠拢,但也不张得很大。
再要说说手指的用处。打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身上各个部位都要动。五个手指各有各的用处,有五个劲。从意念讲大指是掤劲,掤,是由大姆指领劲的。二指是向下捋的劲,是擎劲,因为是从上到下斜方向捋的劲,有的书也叫它倾(倾斜)劲。中指是冲劲,搂膝拗步掌向前推动,就是由中指领着往前冲。四指是撑劲,白鹤亮翅中的亮翅,就是由四指领劲往外撑。小指是拨劲,抱虎归山转身一搂,用的就是小指的劲。打拳时五个手指都要动,但不是一起动,而应该随着手的旋转不断变换着劲点,这样拳才能打活了。如外旋时劲点先在小指,然后依 次移向无名指、中指、食指、大姆指;内旋时劲点先在大姆指,再依次移向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如果五个手指同时一起动,这个拳就发死。
脚。前面说过,两只脚始终应该保持45度,不允许来回掰脚、扣脚。但来回转身时,脚必须外掰或内扣,这时掰脚、扣脚是正常的。譬如要向左转体,左脚肯定要向外一掰,右脚向内扣,这样才能转体,因此转体时允许掰脚和扣脚,只要不是转体,任何情况下脚都不许掰来掰去。有人炼太极拳炼得不得法伤着了膝盖,甚至把膝盖骨换成了金属的,医院的大夫告诉他千万不要再练太极拳了。这是个误区。 如果练太极拳要把膝盖骨练坏,那还练它干什么?其实伤了膝盖那是他打拳不得法,而不是老祖宗留下的国粹有问题,更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有毛病。如果向前上步时把脚一会向外掰,一会又向里掰,掰过来掰过去,膝盖就会受伤。因此打拳必须掌握要领,要按要领练。拳谱说:“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说的就是如果不追求正确的要领,最后只能是枉费功夫留下叹息了。拳谱还说:“百炼不如一走”,这里讲的“炼”,说的也是不按要领的炼,如果瞎炼,歪七扭八地打拳,对人有害无益,还不如到公园去溜达溜达了。
向前迈步时,要先抬脚跟迈出去。“迈步如淌泥”,迈出去后,脚尖要搭拉着好像淌着泥一样往前走。等快要着地时,足尖由下垂逐渐变为上翘,脚跟先着地,然后脚掌着地,再整个脚踏实,不能扬着脚尖迈步。有的人扬着脚尖迈步,是错误的。
往后倒步,也是先抬脚跟,足尖向下搭拉着往后倒步,落地时先落脚尖,再落实足掌足跟。
横开步时,一般是脚的内侧先着地,着地时也是偏重于脚跟先落地。譬如云手,左脚往左出时是脚的内侧偏重于脚跟先落下;右脚跟过来时,是平脚落地,也应内侧偏重于脚跟先着地,而不是脚尖先落地。
有些个别动作要个别说。像转身摆莲这样的单腿转身,抬起来的脚落在地上时不是脚跟落,而是脚掌先着地;另一只站在地上的脚转体时用的是脚前掌而不是脚跟。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清楚,打太极拳就要有太极的内容。在第一讲中我们曾经讲过,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一百二十八卦…… 变来变去变成了圆。既然你打的是太极拳,最大的原则就是动作必须是圆的,不管出腿也好,伸手也好,划的都是圆,绝不允许直来直去。不但如此,这个圆还不能是平面的,必须是立体的,也就是螺旋的。譬如胳膊伸出去,走的路线必须是弧线,或者是往下走弧线,或者往上走弧线;在弧线中还要有螺旋,可以是内旋、也可以是外旋。中关村马路上有一个旋转着上升的基因的立体模型,是高科技的代表。太极拳的螺旋比这个基因模型的旋转还要复杂,因为它在公转中还有自转。从力学的观点看,螺旋的力量要比直线的力量大得多。日常生活中钉一个钉子用螺丝钉比普通的钉子要省劲得多。农村老太太扎鞋底,纳鞋底的锥子是在鞋底上拧着扎下去,也是为了省劲。手是这样,腿也一样。左腿要向前迈步时,绝不是直线往前迈,一定要先划着弧线向右脚靠拢后,再向前方迈出去,这又是一个弧线,腿自身还有点螺旋。躯干也一样呈螺旋形旋转,例如搂膝拗步,躯干向左转时一边向左一边下降,回过来向右转时躯干一边向右一边上升,这样向左转的一半是向左向下,向右的一半是向右向上,就像螺丝钉一样,向下走时是旋转着拧下去,向上去时也是旋转着拧的。
上面讲的是身体各部位的姿态,但打太极拳全身是个整体,要完整一气。打拳时胳膊在动,腿在动,眼神在动,怎么把全身各个部位都统一起来呢?《太极拳谱》中有一句话:“行气如九曲珠”,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人身体上可以动的关节比作圆珠子,从胳膊上说,大的方面腕关节可以动,肘关节可以动,肩关节可以动;脚上也有三个,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就有六个了;躯干上背算一个,颈算一个,再加上最重要的腰,一 共九个。打个比方,这九个珠子就像用一根绳串起来,“节节贯串”,用绳子串起来,所有的关节都是活的;如果把珠子用针线钉死了,那各个关节就是死的了。串得太紧,关节就不灵活了;但也不能太松,有的人打拳像跳舞,手和胳膊软绵绵的,这又串得太松,懈了。要串得不紧不松,这时关节动起来既是活的,也不僵硬,但又不显懈。上下关节都用绳串好,发源地是腰,拳谱上讲“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这里的气说的就是形状,打拳动作就像是个大车轮,腰是这个车轮的轴。各个关节都在动,但都是围绕着轴转。轴一动,也就把所有的关节都带动起来了,所以拳谱说:“千变万化,全凭腰一转。”腰是个万向轴,只要这个大轴一动,胳膊、腿、手等所有的关节就全动了,这就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一动无有不动,是打太极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只要腰动,全身就会动;如果一脱节,手动胳膊不动,胳膊动了腿不动,或者腿动了身体不动,这个拳就打得支离破碎,用通俗话说就是散了架子。打太极拳不能散架子,要求你全身的动作是个整体,但又不能僵,僵着,完整也不行。要打得活,必须全身九个珠子都要是活的,还要完整一气。不完整不行,零碎了也不行,说来说去太极拳五行中“中”最难掌握。
幌身子和腰动是两回事,怎么区分?二者有一个差别:幌身子是身体往什么方向转,两个胳膊就往同一方向去;而真正的腰动是,脊背分成两半,左肩向前,右肩向后。拳谱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在牵动往来时,气是贴着背走的,所以劲是从腰到背,再由脊背带肩,肩带肘,肘带着手动。如果背把我的左臂带着往前去,那么右臂就肯定会往后去,这两半边绝对是平衡的,动成阴阳的,一只胳膊向前,另一只胳膊就向后。胯也一样,腰一动,左胯也是和右胯向相反的方向动,如左胯往前,右胯就会往后。左胯带动左边的大腿、膝、小腿、脚往前,右胯就带动右边的大腿、膝、小腿、脚向后。上下相随。躯干也分成两部分,上肢和下肢、上身和下身有争夺劲。在打到落点时,腰以上一节一节往上拔,腰以下臀部尾闾要往下扎。 我反反复复地强调腰,就是它在打太极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要领。
大道,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悦太极、阅懂太极
推广太极哲理、太极拳法的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