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今看世界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份,准备会攻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明朝军队在辽阳集结,明军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北路兵从靖安堡(今位于铁岭市清河区一带)出边以马林为统帅;西路兵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统帅,从抚顺关(辽宁省抚顺市东10公里的前甸乡关岭村附近)出边;南路明军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从鸦鹘关(中国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镇境内)出兵;东路明军以及北关兵(叶赫),朝鲜兵以刘挺为主将,从凉(亮)马佃(在辽宁宽甸县东部,今太平哨)出边。
明军人数名义上是四十七万,实则不然,《辽东实录》中说明军的总人数只有12万人左右,而这12万人的来源也是十分复杂,如果去掉充数的朝鲜以及叶赫部兵力,明军有战斗力的人数应该是不到十万人,而杨镐在战后的奏报给出的数字中则更加耸人听闻,上阵兵力仅仅有八万人,可见明军真正投入战斗的人数应该是在八万人到九万人之间,而后金军队总数应该在十万上下,这样近乎于1比1的比例,如果再分兵,那就和找死没什么区别了。
然而,杨镐的分兵战略,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可以说这个战略差点消灭了努尔哈赤后金政权。首先我们要知道明军的进兵目标是当时的后金政权的都城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而四路明军的进兵路线是这样的:杜松军从抚顺关出兵,三月初一度浑河,击败后金军的抵抗,三月初二打到二道关,结果中了埋伏,先遭到大约三万名后金军的伏击,在抢占山头的过程中,又遭到了伏击,最终兵败而死;马林军从三岔口出边之后,在稗子峪扎营,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军心动摇,马林十分恐惧,但努尔哈赤的大军已经开始准备围歼马林的部队,在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马林全军覆没,自己只身逃跑,监军潘宗颜,通判董尔励等人战死。
二月二十九日,刘挺在马家寨口击溃后金军的抵抗,三月十三又在深河子口击溃后金军的抵抗,不久后金军扮成明军的模样,在阿布达里冈把刘挺军骗进了包围圈,骁勇善战的刘大刀最终全军覆没。李如柏就比较幸运了,前三路明军惨败之时,他才刚出鸦鹘关没多久,辽东经略杨镐闻听三路丧师,惊恐之下命令李如柏率军返回,所部明军并未损失多少人。
实际上,兵分四路这个战略意图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步步推进,军队逐部会师,最终合围赫图阿拉。从马林和杜松的进军路线不难看出,这两只军队是本应该会师的,最终在铁背山一带巩固阵地,为进攻赫图阿拉做好准备,而刘铤则是从后方包抄赫图阿拉,李如柏的部队协助进攻。这个战略意图不能算错,是完全可以彻底灭亡后金政权的,但指这次行动成功的要求太高了,而当时的明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就是兵力问题,前面说过,明军参与萨尔浒大战的可战之兵仅仅只有八九万人,换句话说,四路明军的平均兵力也就在15000人和20000人上下,如果不能在友军前来会师之前及时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那么军队溃败,主将被杀是迟早的事情。第二个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主将的能力问题,无论是杜松还是刘铤,他们的指挥水平都是无法和努尔哈赤相比的,马林的水平比这两个人还要差,李如柏之流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不难发现,参加萨尔浒大战的明军的综合实力是无法消灭后金的,这才是萨尔浒大战失败的真正原因。
即使是这样,后金军队在萨尔浒大战中依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兵力在一万人左右,而明王朝虽然作为惨败的一方,但是残余兵力仍然有45000人,可是明王朝的辽东防御已经积弊日久,如同一座危楼,萨尔浒大战正是其崩溃的开端,此战之后,整个辽东地区的明军惊慌不已,开原铁岭失守之后,更是望风而溃。
但必须指出的是,开原铁岭战役之后,后金损失兵力过于严重,努尔哈赤命令汉奸李永芳招降开原铁岭的明军溃兵,同时又收编了大量当地的部落,这才让己方兵力恢复到十万人左右,很明显此时的后金政权依然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之中,但明王朝已经无力把握住这次机会了。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