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自由邦,一个落后的非洲国家,凭什么能强迫清朝签条约
公元1898年,非洲国家刚果自由邦和李鸿章签过一份名为《中国与刚果国专章》的条约,规定刚果自由邦可以享有清朝与各国所签条约中关于“身家、财产、审案之权”;而清朝国民在刚果自由邦同样也可以享有最惠国人民待遇。而这个刚果自由邦就是如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前身。
严格意义上讲,这就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存在一定的强迫性。条约中规定刚果自由邦可以享有其他各国的特权,完全就是把自己当作列强来看待。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刚果自由邦只是一个落后的非洲国家,不仅和清朝相隔甚远,而且实力上也不足以威胁清朝,清政府为何又要搭理他呢?这就得从刚果自由邦这个国家的来源说起了。
刚果河下游流域是非洲最为肥沃的土地,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原料仓库”。据可靠的勘探数据,这里有着世界第一储量的钴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二;有着储量近2亿克拉的钻石,居世界第二位。
在19世纪7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股“刚果热”,非洲刚果河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起欧洲的富商贵族们的极大兴趣。其中,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表现得最为积极,他于1876年牵头成立了“国际刚果协会”,积极筹划非洲探险活动。然而比利时毕竟国小势威,不比英法这些大国,所以在出征非洲这件事儿上,还是慢了一些。
一直准备了两年,利奥波德二世才组织起一支远征军,由美籍探险家斯坦利率领进入刚果河流域。而旁边的法国人则是在“国际刚果协会”刚成立不久,便已经来到了刚果河下游。所以,当比利时远征军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看到的却是法国人的旗帜和军营。不过来都来了,而且又花费了这么大力气,利奥波德二世自然不甘心,于是就在当地驻扎了下来,与法国人隔河对峙,势必要分得一杯羹。
而正当比利时和法国针锋相对的时候,葡萄牙人又来了,他们是最先来到这块土地的欧洲人,早在15世纪末,就已经和当地人建立起了贸易关系。所以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自己怎么也得分点儿好处。
当然了,当时的葡萄牙早已经日薄西山,没什么实力,原本是不敢来掺和的。但是人家背后有人啊,当时英国人也看上了这片宝地,所以给葡萄牙撑腰,换取英国可在这一地区享有同葡萄牙相同的商业和航运权利。
看到英国人出来搞事情,德国人又不答应了,于是站出来反对。总之,围绕着刚果河流域这块地方,欧洲列强们闹得不可开交。
最终,在1884年英法等15个欧洲国家在柏林进行了一场国际会议,会议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大家就刚果问题等诸多非洲事务进行了讨论,并且达成一致。这边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柏林会议,这次会议名义是在讨论非洲事务,但实际上却是欧洲各国在讨论如何瓜分非洲。
会议上,利奥波德二世利用英法德等大国的矛盾,左右逢源,取得了刚果河口北岸的土地,并将其命名为刚果自由邦。值得一提的是,刚果自由邦并不是比利时议会持有,而是在利奥波德二世建立的“国际刚果协会”比利时分会名下,换句话讲,这就是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这也是刚果自由邦中“自由”二字的来源,意思是不受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控制。
在成为刚果自由邦领主之后,利奥波德二世自然要想办法开发这片土地,将利益最大化。然而,当时的黑奴贸易已经不吃香了,缺乏开采矿山的劳动力。所以利奥波德二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毕竟当时的华人劳工已经成为了欧美列强的新宠。所以在1887年,利奥波德二世就照会清政府,希望刚果自由邦招募劳工。
不过,这个要求被总理衙门给拒绝了,理由是刚果自由邦没有和清政府签订条约,建立外交关系。
所以,利奥波德二世只能通过葡萄牙的劳工贩子通过不正当渠道招募劳工。不过,这种间接招募的方式并不是太靠谱,不仅有中间商赚差价,而且还无法保证劳工质量。所以,利奥波德二世还是想要走官方渠道,大规模的招募劳工。为了满足利奥波德二世的意愿,刚果自由邦专门派出大使余式尔伯爵来到中国,和清政府交涉。
对于这个刚果自由邦,当时的清政府也有些不好处理。一方面,他虽然是非洲小国,但却是比利时国王的领地,如果直接拒绝,无疑会得罪比利时。另一方面,清政府又担心这样的风气一开,会有更多的“自由邦”打着主子的名义上来狐假虎威。总理衙门为此还两次电报驻英国公使罗丰禄,以询问西方各国是如何定位这个刚果自由邦的。
在得知英国和德国也曾与刚果自由邦签订商约和通行章程后,最终总理衙门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先答应与其建交立约,以安抚比利时。但条约内容尽量简单,不能和其他列强一样。
最终在1898年5月,李鸿章与余式尔在天津签订《中国与刚果专章》,也称《天津专章》。条约规定:
一、中国与各国所立约内,凡载身家、财产与审案之权,其如何待遇各国者,今亦是诸刚果自主之国。二、议定中国人民可随意迁往搞过自主之国境内侨寓居住,凡一切动产、不动产皆可购买执业并可更易业主。至行船、经商、工艺各事,其待华民与待最优国之人民相同
由此一来,刚果自由邦算是近代史中首个同中国缔结条约的非洲国家。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天津专章》并没有能真正的生效。因为李鸿章在签订条约之后,就退出了总理衙门外调广东。此外,条约签订之后,政局混乱,各部门交接不连贯。尤其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这期间的许多条约政策不被承认。所以,李鸿章签订的这份《天津专章》始终没能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批准,也能没能作数。
换句话讲,《天津专章》是一份而无效的条约,并没有发挥内容赋予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导致这段历史没有得到史学家的重视,许多人都不知道。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当时清朝签订的条约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欧洲列强,像刚果自由邦这样的非洲小国,实在是有些不起眼,而且也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