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雨欣聊白领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羌族进犯汉朝边境,堵截西域要塞,汉宣帝对此震怒,派人前往征讨,在为将的人选上开始犯难。
此时的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再去挂帅,汉宣帝怕不妥,就向其问道:“派谁去?”赵充国当仁不仁的举荐了自己。赵充国对汉宣帝说道:“打仗不是带兵马,需要实地考察后,随机而动。”这就是验证了冰法中的上兵伐谋,统兵最重要的还是谋略这块,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汉宣帝答应后。赵充国在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每次进攻之前,都会派出大量斥候摸出地方虚实,伺机而动。尤其渡过黄河这块,分成三个小队夜中强渡,防止被敌军发现后,一网打尽。没走一步,斥候先行,每驻扎一地,也从不放过警惕。通过多次观察,发现羌族不善用兵,虽然结合了匈奴的力量,可惜也只是土匪流氓一样不成气候,无非就是比土匪人多,机动性强。
赵充国一次次打了胜仗,导致羌族内部首领互相埋怨,羌族这次的冒犯已经不成气候,赵充国为了快速击破羌族的防线,用起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导致后来躲起来的羌族各个小部落,时不时顶不住,就冒出一小撮人出来投降,效果相当好!
汉宣帝虽然看到了一次次胜利,不过对于皇帝来说要的是一场大胜,一次性解决,一劳永逸。想派遣辛武贤替代这位76岁高龄的老将军,一次性冲杀。汉宣帝也不算无情,决定之前,特地八百里加急送过来,告知了老将军。
老将军一看,我一大把年纪创造出来的大好结果,怎么能如此让你们破坏,这可不行。目前形势一片大好,羌族各部已经开始动摇,陆陆续续的出现投降,胜利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赵充国毅然决然的抗旨,不仅把骑兵撤了,就连步兵也只留下了一万人。朝廷不就是为了节约开支吗?那我只留这一部分人,又不需要你多少军费。你说我这一万人不也要花钱吗?
好,我自己屯田,自给自足,你怕啥?
这下每天光军马的军费开销就能给朝廷两万多斛,如此的节省,没想到汉宣帝还是不满意,准备大军出动,横扫羌族。此时一大把年纪的赵充国,又开始了准备抗旨,儿子一看老子又要抗旨,您老不怕,我们一家老小可是架不住您这样,随时都可能因为您一命呜呼。
儿子赵卬从小就在老爹的严厉下长大的,不敢当面与老爹刚,只能找从军司马帮忙劝诫。
从军司马应承下来,向赵充国道:“诚令兵出,丧军亡将而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然其不过利与弊而已,无损大碍,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
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被杀事件,因为绣衣者江充害死。此次事件影响深远,汉宣帝也因为霍光事件心有余悸。近两年借助儒家文化掩饰自己的霸王一面,当君王一怒,血流成河啊!
赵充国听了这话,不但还不害怕,反一声长叹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虏何至于叛乱邪!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该成语典出于此),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动摇,虽有智者,无以为计,岂独羌戎一处,为足忧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
最终还是拗不过这个老头,老头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身为人臣,当鼎立报国。于是研磨上书《屯田制羌疏》。不过汉宣帝看了后,也非常严厉的问道:“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老头心里门清的很,如此军国大事不可能因为一份奏折就定下来,于是一口气陈述了12条屯田利好,彻底说服满朝文武,赢得了满堂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看下《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这被毛泽东同志在书眉上批注了六个字:“说服力强之效。”)
最终汉宣帝下诏书同意了此事,赵老将军心中这块大石可以安心的放下。
赵充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好的解决了当时边境问题,还解决了经费问题,比当年的卫青和霍去病肉搏出更胜一筹,不过时代不同。毕竟当时的汉弱,匈奴强盛。
参考资料:《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