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代帝王到民间郎中,探寻:命运多舛的汉献帝禅陵
禅陵,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陵墓,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禅陵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是平原,东南400米处有一座低矮的山丘,山丘因禅陵在此,故称“古汉山”。
距禅陵五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的凹区,当地人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十米的高台。据当地民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高台上因此而建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的村庄,也因汉献帝陵在此而得名古汉村。
汉献帝禅陵呈坐北朝南向,陵内有两个陪葬墓。一个陪葬墓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此冢的封土原比禅陵略小,现大部分已被平掉,仅剩直径约2米、高约1米的土丘。另一个陪葬墓位于禅陵东南80米处,封土呈半圆装,现高度约2.5米。
汉献帝陵保存的两通碑:一块是汉禅陵基址碑: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4米、宽0.55米、厚0.23米,上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阴刻。另一块是汉献帝陵寝碑: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米、宽0.585米。楷书、阴刻。
由于常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汉献帝禅陵现存封土呈不规则的方形土冢,南侧、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的墓冢每边长约20米,周长100余米。封土为夯筑、但夯层已不明显,夯土中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汉献帝陵寝碑”立于冢前。
位于方庄镇古汉村南的禅陵,距云台山风景区主干道只有几公里远,是豫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也是焦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88年汉献帝刘协的玄孙阿知公的后人原田先生曾专程从日本来到我市祭祀。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汉献帝禅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运多舛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皇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的次子,汉少帝刘辩的异母兄弟,母亲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年幼时为董太后抚养,天资聪慧、举止端庄、相貌俊美,人称为“董候”,汉少帝即位后,封其为渤海王,后经历宦官之乱,改封为陈留王。刘协于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的拥戴下登基称帝。
董卓被群雄杀害后,受到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的挟持,后在杨奉、董丞的护送下逃出长安,转转东行。建安元年(196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后迁都许昌。由于不甘心沦为傀儡皇帝,便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让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手玉玺,即位为皇帝,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轶事典故
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后,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期间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大彻大悟后,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他躬耕菜圃、悬壶济世,虽当过不称职的皇帝,却变为称职的“郎中”。他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其一、称父亲为“大”,称母亲为“美”
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后,当地老百姓改成皇上刘协为“大人”,改称皇后曹节为“美人”,尊他们为父母,简称为“大”、“美”。久而久之“大”、“美”便成了当地人通用的称呼,称父亲为“大”、称母亲为“美”,直至现在当地人称父母为“大”、“美”者仍比比皆是。
其二、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
贬居山阳城的汉献帝刘协,远离政治、一心融于民间,他利用在皇宫学过的医术,和皇后曹节一起悬壶济世、医治百姓。他从云台山上挖下来的中草药从不收费,扎针、艾灸、拔罐、刮痧从不要钱,只对采购回来的药物收取少许成本,当地百姓出于对二人的感激,对民间的老中医格外尊重,对中草药可赊可欠,但从不还价。中医在农村针灸、拔罐从不收费,以示遵守汉献帝留下来的千年老规矩。
其三、叫外公外婆为“魏公、魏婆”
汉献帝和曹皇后所生的女儿应叫曹操为外祖父,因为曹操被封为魏公,因此叫做民间效仿曹节女儿的叫法,称外祖父为“魏公”、称外祖母为“魏婆”,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终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