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各省竞相设立铜元局,大量铸币发行。江苏、湖北、广东等十七省设立了二十多处铜元局。在淮安,有一座清江铜元局。
提起铜元局,老一辈的清江浦人都不会陌生。它坐落在市区漕运东路和交通路的丁字路口,即大运河文化广场西南。
清江铜元局是当时唯一设于非省会城市的铜元局,其铸币也不冠以省名,而冠以“清江”或“淮”字样,这在中国近代铸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清江铜元局的兴起和漕运息息相关,它是里运河带给淮安的又一笔历史遗产。
日前,淮海晚报记者在淮安市档案馆内看到了数枚当年铸造的铜元,一段陈年往事浮现眼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江铜元局在清江浦正式设立。
设备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老一辈的淮安人应该记得,当时大运河广场的西南并不像现在有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而是泥土路,且有水塘分布。清江铜元局就位于当时里运河北岸的仁义洼,占地40余亩。厂里的机器设备是经上海洋行从外国购买的。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清江铜元局的房舍建造完成,设备安装就绪,经漕运总督奏准朝廷后开机铸币。当月即开机试铸。第一批铜元上印有“清江铜元局开铸”的字样,其背面为飞龙图,但因正背面均无满文,违反了大清章法,未获批准流通,故现今遗世极为罕见。翌年正月,清江铜元局正式开铸铜币,日产铜元一百余万枚,后日渐增多。
清江铜元局其后所铸的铜元分两类:一类是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正面上方是满文,中心为“光绪元宝”,左右铸“清江”二字,背面为蟠龙图案,按正背面花纹的不同,清江铜元局所造“光绪元宝”的版别多达14种;
另一类是大清铜币,有当制钱十文和当制钱二十文两种面值,前者有两种版式,后者仅有一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当时清廷户部统一颁发“大清铜币”祖模,电令各铜元局派员领回,依样仿铸,此为清江铜元局铸“大清铜币”之始。“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在市档案馆中均有收藏。
铜元局印证里运河昔日繁华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国的银元随着鸦片一起强行输入中国市场,廉价换取生银,牟取暴利。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外国的银币。
据统计,当时流通在国内市场的外国银元约达十一亿枚之多。外币的泛滥严重扰乱了清政府的金融秩序和经济体系。形势逼迫下,清政府决定在沿海各省自行设局铸币,以抵制“洋钱”。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在广州设厂铸币,起初专铸银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又在广州用机器铸造铜元,每枚铜元当制钱十文,是为中国铸造和使用铜元之始。
铸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经清政府户部议复,允准“沿江沿海各省,亦可自行设局,以资周转。”于是各省纷纷仿效广东,设局铸币,江苏也先后设立了江宁、苏州、清江三个铜元局,大量铸造铜元。
清江铜元局是中国唯一设于非省会城市的铜元局。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当时的清江浦虽非省会,但驻有与省级行政长官巡抚同级别的漕运总督,清江铜元局也正是漕运总督陆元鼎奏请设立的;原因之二是清江浦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经济也一度达于鼎盛。
铸造铜币不冠省名而冠地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七月,清江铜元局奉旨裁撤。从开铸至停铸,历时仅一年零七个月。但在这短短的一年零七个月内,共铸造了十文铜元七亿四千零八万五千余枚,平均每月产额是4353万枚有余,以每年工作300天计算,则日产量是174万枚左右。
其规模之大,铸额之多,在当时的铜元局中堪称首屈一指。当时各铜元局铸造光绪元宝或是大清铜币,均加铸省名一字,如苏、鄂、川等,唯独清江铜元局不用省名,冠以“清江”或“淮”字,这在近代铜元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清江铜元局铸造的“淮”字大清铜币当制钱二十文,现为铜元收藏的“小十珍”之一。目前仅知有二枚存世,其中一枚由李伟先捐上海博物馆收藏,另一枚据传由美国收藏家怀特所有。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清江铜元局的设备只有二号印花机一种,此型机器仅能压印十文铜元大小的硬币,若压造二十文铜元,则需要可制造一元银币的四号印花机。该币的来源至今仍是个谜。
来源: 钱币圈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
请你关注钱和艺术公众号
ID:ldxq0931
呈请您赏赞在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