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巢之战之前,袁绍、曹操双方表面上处于相持阶段,其实曹操粮食已尽,如不能快速击败袁绍,曹操也只能做出退兵的决策。届时曹操将不得已放弃兖州北部地区,兵力回缩至兖州、豫州边界,让袁绍大军渡过黄河。袁绍一旦在兖州站稳脚跟,随时可以出动大军威逼许昌,曹操就危险了。
所以,乌巢之战是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曹操正是取得了乌巢之战的胜利,才能在官渡大败袁绍。后人评价乌巢之战时,对袁绍一方多有贬低,认为袁绍战败的原因有:1.袁绍对乌巢重视不够,拒绝了沮授关于增兵巡逻乌巢的建议;2.淳于琼是个庸才,任用淳于琼镇守乌巢是所托非人;3.做出错误的决策,没有全力支援乌巢,而是进攻曹操本营,企图围魏救赵。这三个原因让后人给出对袁绍的评价:1.不能知人善用;2.不能广纳忠言;3.决策时优柔寡断。与曹操相比,袁绍似乎一无是处,难怪袁绍会败给了曹操。
其实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如果站在袁绍或淳于琼的角度来看,袁绍和淳于琼的临战时的抉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乌巢之战也绝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袁绍更绝非是个庸才,否则他怎么可能会成长成一方诸侯呢?
曹操
先看乌巢之战前,袁绍对乌巢的兵力是怎么布置的?首先,袁绍让淳于琼镇守乌巢。淳于琼在三国演义中是个被黑的人物,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淳于琼只是个喝醉酒的草包。其实不然,淳于琼曾与曹操、袁绍同列汉灵帝刘宏组建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这就证明淳于琼是有一定的才能的。换句话来说,曾几何时,淳于琼与曹操、袁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只是后来曹操和袁绍依靠深厚的家底,抓住机遇成为一方诸侯,淳于琼反而成为袁绍的下属。其次,镇守乌巢的兵力有万余。乌巢毕竟位于后方,又是存粮场所,安排万余兵力镇守是足够的,所以袁绍才会拒绝沮授派蒋奇率领一支部队巡逻乌巢的建议;第三、乌巢距离主战场官渡仅50里路,即便有事,以骑兵的速度,一个时辰左右即可支援乌巢。第四、在乌巢周边,袁绍设岗哨盘查。只要岗哨能得到乌巢被袭击的消息,向袁绍救援,袁绍绝对有足够的时间去救援乌巢。
袁绍
《资治通鉴》: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
况且,乌巢作为存粮重要,本是就是绝密,曹操又如何得知?所以,许攸投靠曹操就是个关键,他泄露了袁绍最重要的军事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屯粮于乌巢,就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次绝佳的偷袭机会,胜则取得战争的主动性,败了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对于曹操来讲,这险绝对是值得冒,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偷袭乌巢。
袁绍和许攸
袁绍的斥候很快就会得到曹操出兵的消息,并初步判断曹操出兵的大概兵力,但消息仍然是有限的。至于曹操是否亲自出兵或主将是谁、兵力具体多少、骑兵还是步兵、出兵的目标是哪里等,这些都是袁绍无从得知的,甚至袁绍连许攸投了曹操也未必知道。由此,袁绍与他手下的智囊团得出的判断是:曹操可能会突袭乌巢。只是曹操兵力不多,再加上岗哨没有传来消息,这会让袁绍觉得乌巢并非到危急之时。
袁绍在不知道曹操的兵力部署的情况下,袁绍做了决策:1.派一支小部队支援乌巢。乌巢毕竟是粮草重地,是全军命脉,袁绍肯定要以防万一;2.全力攻打曹操大本营,一则可趁机拿下曹操的大本营,二则通过攻击可以判断曹操出兵的意图,甚至逼迫曹操回兵。从古代军事的角度上讲,袁绍的应对并没有什么错。
乌巢被烧
曹操的骑兵是打着袁绍的旗号骗过岗哨的,这表明袁绍设的岗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当曹操的军队来到乌巢时,把乌巢团团围住,四面放火,此时的乌巢守将淳于琼才知道乌巢被袭击。淳于琼面临的情况是:1.他可以通过战场情况判断出曹操的兵力,但不知道曹操会不会有后续兵力;2.他不知道岗哨是否得到乌巢被袭的消息,是否已向袁绍请求支援,但乌巢火起,岗哨凭肉眼就能知道乌巢被火烧。不管怎么样,淳于琼必须另行派人突围,向袁绍救援。从时间上算,即便做最好的打算,袁绍派人支援乌巢,淳于琼也要坚守一个时辰以上。
《资治通鉴》: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
面临这种情况,淳于琼有两种应对方式:
1.据守乌巢。乌巢本是营寨,有防御工事,甚至有一定的防火能力。淳于琼一方面利用防御工事据守,一方面安排人员救火。这种应对方式的缺点是,被动防御会使用曹军从容放火,淳于琼却只能坐视乌巢被烧,而且火会越来越大,损失会越来越严重。曹操放完火之后,坐看乌巢被烧得差不多了,再从容离去。
2.出寨迎敌,历史上的淳于琼就是这么干的。淳于琼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是:1)己方有万余兵力,曹操兵力少;2)伺机消灭曹军。乌巢被烧,作为守将的淳于琼肯定要负责任的,在袁绍那里肯定不好交差,如果淳于琼真的消灭了这支曹军,那是将功赎罪;3)将曹军驱走,保卫乌巢。即便无法消灭曹军,淳于琼只需要将曹军击退,不让曹军继续放火,乌巢就能保住了。待援军一到,曹军就会自退,乌巢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乌巢被烧
《资治通鉴》: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所以从古代军事的角度上看,淳于琼面对曹军的偷袭,出寨迎敌也是最佳策略。只是淳于琼在兵力上看似优于曹军,实则处于劣势:
1.曹军有备而来,袁军匆忙应战。曹操自定下袭击乌巢之计时就做了万全的计划,包括精兵的挑选、携带的武器和物资、进军线路、阵形安排等。淳于琼的军队是乌巢被袭击时临时应战的,可能连最基本的阵型都没有,形同乌合之众。
乌巢被烧
2.曹操的军队是精锐骑兵,袁军的军队是杂牌步兵。曹操为偷袭乌巢做足了准备,所率的5000骑兵也是经过精挑细选,都是精锐。袁绍的精锐部队都在与曹军相持于前线,想来也不可能把精锐军队留在后方押运粮草。
3.曹操的军事能力确实比淳于琼强。曹操打仗向来都是亲临战场,亲自指挥,其军事能力和经验远非淳于琼能够相比的。
在这种情况下,两支军队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并不只是单纯地比人数。曹军和袁军短兵相接,袁军很快就败下阵来,淳于琼也没有等到袁绍的援军,结果兵败被俘。淳于琼总算还算英勇,被俘后并不屈服,最终被曹操所杀。
曹操夜袭乌巢
从这场战役来看,曹操能取胜的原因是在得到袁绍存粮于乌巢的消息之后,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制订精密的作战计划,有备而战。袁绍战败的原因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而造成袁军仓促应战的原因是对许攸叛逃估算不足和所设的岗哨形同虚设。袁绍和淳于琼作为军事统帅,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对合适的决策,只是力有不逮,最终吞下败局。
参考《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