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战神粟裕的背后(21)
上一节我们讲到,由于黄埔一期生袁崇全的叛变,并射杀了红4军第28团团长王尔琢,从而引发了红4军第28团人事的大变动,林彪就任第28团团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时年仅21岁,这为他通向高级领导人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而粟裕由于非科班出身,所以在职务上并没有提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排在粟裕前面的黄埔生比较多,虽然朱德对28团的人事任免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朱德需要考虑资历、战功、思想等诸多因素,粟裕没有得到提升也是非常合理的。
比如在这次事件上,赵尔陆表现也非常突出,但赵尔陆也是非科班出身,他先是在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当战士,和粟裕一样也是非科班出身,此时的杨得志还是战士,赖传珠还是连党代表。赵尔陆、杨得志和赖传珠后来都成为开国上将。
被朱德带回官兵,在主席率领的31团3营战士的接应下,终于回到了井冈山。主席告诉身边人,遇到朱德、陈毅以及28团的官兵,不要指责,不要说人家的缺点,而要多说他们的长处,多讲有利于团结的话,少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主席对第28团还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事实证明,要对任何一支部队进行有力的改造,必须从掌握人事任免权开始,因为一切活动都要靠人去执行。何长工当时是主席最信任的人,而且有一些基层干部是从31团过去的,这种干部的混合使用有利于互相帮带和取长补短,这为第28团百炼成钢打下了人事基础。
虽然八月失败也是红军凤凰涅槃的过程,但是战略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此过程中,红28团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4军前委书记主席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而敌军趁此空隙进攻井冈山,为此我军打了一场著名的保卫战,即黄洋界保卫战,这次作战意义重大,被称我军史上第一次协同作战。
当时第31团团长朱云卿带领31团1营留守井冈山,而且这个营还有一个连在外地,实际参战兵力只有2个连。而敌军进攻的兵力是4个团12个营,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12:1,按照进攻和防御的兵力3:1就可以获胜的原则,我军处于明显上的劣势。
我军利用黄洋界有利的地形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敌人久攻不下。当天下午四时,下午,敌人孤注一掷,在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轰击的同时,又一次发起冲击。我军伤亡惨重,眼看敌人就要冲上黄洋界,正在这关键时刻,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
那时红军中只有几个人会使用迫击炮,我军发射了3发炮弹,也正是天助神威,我军的第3发炮弹正好击中敌军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十多人,敌团长陈纪良受到重伤。顿时我军军威大震,朱云卿一声令下, 阵地上吹响了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炮竹),一边用礌石滚木向敌群砸去。
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便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敌军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
十几天后,主席、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主席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
这首诗中的“炮声隆”,说明了我军当时是步炮协同作战,所以黄洋界保卫战被称为我军史上第一次协同作战。
虽然红军在井冈山守住了一块根据地,但是敌人趁机侵占了宁冈等地,当时在湘赣边界特委工作的杨克敏在报告中写道:
山上是我们的势力,山下则为敌人的势力。土豪劣绅乘机报复,残杀焚烧,逼债收租,一时闹得乌烟瘴气。恰恰那时割禾了,我们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时农民要收获的时候,忽然失败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数,真是无可奈何。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真是太不值得。我们别的军事上政治上的失败都不算事,只有分了田而农民收不到谷,才是真正的大失败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井冈山根据地的缩小,使红军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因为井冈山本来经济就不发达,根据地缩小了,但是却有好几千红军,以根据地的经济能力养活这么多红军非常困难。
主席认为,井冈山地区的敌军比较强大,以红军现有的实力不能正面碰撞,必须要跳出外围主动打击敌人,以缓解敌军对井冈山的围困,其实主席这一思想在后来的战略指导上多有体现,比如解放战争中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一个典型。
为此,主席和朱德进行了认真的筹划,然而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够,因为实施外围作战,属于无根据地作战,如果站不住脚,随着兵力的消耗,力量会越来越小,很容易失败。就在这两难的时候,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的一股生力军红5军来到了井冈山,他们与红四军会合,红军声势更加壮大了。
粟裕和滕代远的关系非常好,前面我们讲过,他们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就非常熟悉,滕代远当时就和粟裕讲很多革命道理,滕代远也成为粟裕的革命领路人之一。
红5军的到来在壮大井冈山力量的同时,僧多粥少的矛盾更更出,主席和朱德一商量,决定带红军主力出击赣南。目的是打到敌人后方去,实行“围魏救赵”策略,把井冈山燃起的革命火种播向广大新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为什么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出击赣南?粟裕在晚年曾谈过这段历史,他说当时如果红军不打出去,就有可能困死在井冈山,粟裕的话既说出了红军出击赣南的原因,也反映了红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多么险恶。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等。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