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圈疯狂“鸡娃”:不只是教育,也是一种理财投资

鸡娃,释意为给娃打鸡血,是在日益增大的升学压力下众多家长选择的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父母们将“鸡娃”当成对抗教育焦虑的处方。太多的父母和孩子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到这场竞争中,有人乐享其中,有人挣扎于焦虑之中。

这种“鸡娃”产生的焦虑会让家长模糊目的,兴趣班变成了名校的敲门砖,各种考级的学习结果变成了一纸证书,努力变成了结果而不是过程,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变得更加艰难。

远大小状元认为,孩子成长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孩子全方面的成长。通过提高学习焦虑、加强专业辅导的方式,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拔苗助长”“过度施肥”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倘若家长们不顾实际一味养“鸡娃”,让子女长期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终失去持续奔跑的动力。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教授在他的书《Love, Money & Parenting(爱、金钱和孩子:全球养娃经济学)》里,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为什么父母热衷于“鸡娃”的答案:并不是父母都集体头脑发热了,相反,今天的父母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对不平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做出了反应,选择了鸡娃。

中产圈疯狂“鸡娃”:不只是教育,也是一种理财投资

鸡娃,你并不是一个人。

以美国为例,1975年的父母平均每周花2个小时(母亲76分钟、父亲43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17分钟(母亲10分钟、父亲7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到了2012年,美国的父母平均每周花6.5个小时(母亲204分钟、父亲184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一个半小时多(母亲65分钟、父亲31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总体来看,美国父母在这些活动上花的时间是原来的3.5倍,从每周小于2.5小时增加到每周8小时以上。

育儿时间只是一个方面的数据,美国的父母们同样追逐名校,对教育的投入,一点都不比中国父母少。如此教育体制下,美国的培训机构跟中国并没有区别,为了抢跑在起跑线,获得名校的敲门砖,美国孩子也是需要不断地做题做题再做题。

在法布里奇奥教授的眼里,鸡娃不是家长的错,而是经济不平等的结果。法布里奇奥教授认为,鸡娃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经济不平等的加剧除了促使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也改变了父母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越来越相信,他们孩子成功的基础,将取决于教育成就。在一个父母与孩子利益攸关的世界里,父母会更关心孩子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因而会有动力进行更多的投资,推动他们的孩子采取成功导向的行为。

一个国家越不平等,中下阶层越需要通过努力去改变命运,父母越认为孩子应该学习勤奋的美德。不平等的加剧虽然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对中产父母影响更大。社会顶层的父母,不平等的加剧并不会改变他们在育儿上的投入。同样,社会底层的父母因为缺乏育儿必要的金钱、时间、能力,也没有动力好好"鸡娃"。

但对于中产阶层的家长,是选择努力鸡娃还是放任自流,结果的差异可能会很大,努力鸡娃才可以维持中产阶级的位置,甚至跨越阶层向上一步,而孩子在教育上的失败,则有可能意味着掉入底层。而且现在这个社会,不读书的人选择少,而且和高学历的人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层承担不起放任教育的后果,所以宁愿强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教育回报越大,鸡娃越有动力

如果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能比其他人挣得更多,父母完全有了鸡娃的动力——努力鸡娃、上名校、拿高学历、找好工作,才能避免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炮灰。如果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可以面临几乎相同的选择和机会,父母则完全没有鸡娃的必要。所以,只有在经济不平等和教育回报足够高同时存在的国家,父母才会更喜欢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更倾向于鸡娃。

曾经有个高考状元的话戳破了这一真相:

中产圈疯狂“鸡娃”:不只是教育,也是一种理财投资

以下是熊轩昂接受采访文字摘录: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教育回报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但核心不变:高教育回报意味着学历的差别(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将造成比较大的收入的差别。

总结起来就是:在社会收入差异巨大且教育回报高的国家,“鸡娃”的父母比例会远高于社会收入差异小且教育回报低的国家。

国民鸡娃是一场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追,虽然在当今这个时代,考大学已不是跨越阶级的唯一通路。新经济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改变的契机和可能。

名校虽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但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一张名校学位毕业证,就是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大门的敲门砖,是进入更高人际圈层的入场券,也许还是这辈子逆天改命的唯一机会。

所以,在鸡娃这件事上,谁都不敢放松,然而孩子的人生并不在考上大学那天结束,也不在拿到入职通知时戛然而止,如何帮助一个普通孩子过上有价值的、充盈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课题。

鸡娃这件事,家长们应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多留一半时间鸡自己,提升亲子关系,提高整体家庭幸福度,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试错空间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28 字。

转载请注明: 中产圈疯狂“鸡娃”:不只是教育,也是一种理财投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