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某高校招聘双选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最近,媒体关于高校“超期硕博”现象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在一些高校公布的退学研究生名单中,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在校学习时间从8年至14年不等。
近年来,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已经不是新鲜事,尤其博士研究生延期一至两年毕业,已近乎常态。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各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培养从严要求,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位授予门槛的必然结果。
但是,如新闻所述,一些研究生延期十几年未能毕业,绝对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事实上,它是前些年高校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到培养各环节,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累积造成的结果。
一方面,问题在于导师。一段时间以来,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许多学位授予点仓促上马,部分高校让原本不具备指导研究生能力的人成为导师。这就容易导致一些研究生入学后,不仅学术研究上得不到有效指导,还会出现忙于为导师处理生活杂务的境地。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报考研究生不是基于学术追求,而是随大流的非理性选择。学生入学一段时间,上完规定的课程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事务上,耽误了学术研究。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在于,部分未参加全国统考的在职研究生,往往因学术能力较弱、精力分配不足等因素,在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严出”大环境下,难以顺利毕业。
大量研究生超期滞留学校不能顺利毕业,造成了挤占培养资源,增强学校管理成本等问题。但其实,“超期硕博”带来的问题,远不止此。它还会由此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甚至老师与学校之间的诸多矛盾,给学校和学科发展埋下隐患。
2019年6月22日,4100余名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放飞五色气球。图/新华社
要解决“超期硕博”现象,首先当然要坚持“严出”原则不动摇。对于学校而言,如果延期毕业的学生数量较大,为避免引发冲突而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息事宁人,这无疑是不可取的,也容易损害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
其次,各高校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尽快建立明确的全方位退出机制。研究生入学后,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要细化过程管理。一旦发现学生缺少培养潜质,没有学术研究能力,或者其他环节不过关的,学校和导师要尽快安排学生退出。
针对学生的退出机制,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博士研究生,当他难以完成博士学业时,可以建议其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更多的学术型研究生,如果发现学生缺少学术研究能力,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可以建议其转攻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的安排,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的试错成本,是真正为学生负责任。
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生培养的退出机制,不只是针对学生,更应该包括学位点和研究生导师。
这两年,一些地方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过快。比如,一些学校利用政策便利,在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立了很多二级学科方向,让一些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学科,也开始以交叉学科的名义招收博士研究生。
但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强调严出的大背景下,如果导师学术水平不到位,学科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其要么以放水的方式让大量低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走向社会,要么造成新的“超期硕博”现象。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全方位的退出机制,同样是这个系统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社会关注“超期硕博”现象,也为我们建立这一机制提供了契机。各高校不妨本着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尽快让全方位退出机制落地生根。
撰稿 / 王天定(高校教师)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王心